據考古學家在蘇格蘭一處遺址發現的鑄鉛彈丸表明,大約1800年前,羅馬軍隊使用“嘯叫”的投石彈作為對抗野蠻敵人的“恐怖武器”。
這些彈丸每個重約1盎司(30克),每個都鑽有一個0.2英寸(5毫米)的孔,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孔的設計是為了使飛行的彈丸發出尖銳的嗡嗡聲或嘯叫聲。
這些彈丸最近在蘇格蘭西南部的伯恩斯沃克山被發現,公元二世紀時,羅馬人曾在這裡對山頂堡壘的當地防禦者發動了一次大規模進攻。[檢視羅馬戰場和投石彈的照片]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蘇格蘭歷史學會Trimontium Trust的考古學家約翰·裡德表示,這些孔將彈丸變成了“恐怖武器”,該學會正在指導對伯恩斯沃克山遺址進行的50年來首次重大考古調查。
“你不僅僅是有這些無聲但致命的彈丸飛過;它們還會發出一種聲音效果,讓防禦者的頭保持低姿態,”裡德告訴《生命科學》。“每支軍隊都喜歡比對手有優勢,所以這是一種在投石彈排列上巧妙的優勢。”
嘯叫的彈丸也比典型的投石彈小,研究人員認為,士兵可能會在投石索中使用多個彈丸——投石索由兩條握在投擲手中的長繩組成,繩子上連線著一個裝彈藥的袋子——這樣他們就可以一次投擲多個彈丸攻擊目標。
裡德說:“你可以很容易地以三到四個一組射擊它們,這樣你就可以獲得霰彈槍的效果。” “我們認為它們是用於近距離的小規模衝突,用於非常接近敵人。”
在歐洲的羅馬軍隊戰場遺址中,投石彈和石塊是很常見的發現。裡德說,最大的通常呈檸檬狀,重量可達2盎司(60克)。
在伯恩斯沃克山和蘇格蘭的其他遺址也發現了形狀像橡子的較小彈丸——羅馬人認為橡子是幸運的象徵。
裡德說,在伯恩斯沃克山發現的鉛製投石彈中,大約有20%鑽有孔,這代表了為一次襲擊準備足夠彈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他說:“做這個太費勁了,就為了把它們扔出去。”
投石武器的秘密
裡德說,在其他羅馬遺址中沒有發現嘯叫的投石彈,但在公元前二世紀和三世紀的希臘戰場遺址中發現了帶有衝孔的陶瓷投石彈。[照片:發現古代羅馬堡壘]
他說,許多考古學家認為希臘彈丸上的孔是毒藥的容器。
但是在使用大約100個嘯叫彈丸的複製品進行的投擲實驗中,裡德發現它們作為有毒武器幾乎沒有用處。
“這些孔太小了,而且不能保證它們會穿透皮膚,”裡德說。“而且它們在彈道方面也不如大彈丸:它們飛得不遠,飛得不快,也沒有相同的動量[與較大的投石彈相比]——所以為什麼要只在小彈丸上鑽毒藥孔呢?”
裡德的兄弟是一位熱衷的漁民,當他建議這些彈丸被設計成在飛行中發出聲音時,他對它們的可能用途提供了一些見解。
裡德開玩笑說:“我說,‘別傻了,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你不是考古學家。’然後他說,‘不,但我是一名漁民,當我用帶有像那樣的孔的鉛墜拋線時,它們會發出嘯叫聲。’”
裡德說:“突然間,我的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這就是它們的用途。它們是用來發出聲音的。”
在專家手中致命
在羅馬人襲擊伯恩斯沃克山時,投石索主要由輔助部隊(“auxilia”)的專業部隊使用,這些部隊被招募來與羅馬軍團並肩作戰。
其中最令人恐懼的是來自巴利阿里群島的投石手,該群島位於西地中海西班牙附近,他們在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為羅馬將軍朱利葉斯·凱撒入侵英國的失敗行動而戰。
裡德說:“這些人是專業的投石手;他們一生都在做這件事。”
在專家的手中,一個沉重的投石彈或石塊可以達到高達100英里/小時(160公里/小時)的速度:“最大的投石石塊非常強大——它們真的可以把你的頭頂掀掉,”裡德說。
伯恩斯沃克山位於被稱為羅馬堡壘和被稱為哈德良長城的堡壘和城牆線以北數英里處,哈德良長城是在哈德良皇帝在公元117年至138年統治期間建造的。
裡德說,羅馬人對伯恩斯沃克山堡壘的襲擊可能是哈德良皇帝的繼任者安敦尼·庇護皇帝下令的軍事行動的一部分,目的是征服長城以北的蘇格蘭。
裡德說:“我們認為這是一次對山頂的全面攻擊,以向當地人展示如果他們反抗會發生什麼。”
但是蘇格蘭部落頑強反擊了20多年,在公元158年,羅馬人放棄了征服北方的計劃,並將他們的軍團撤回了哈德良長城。
裡德說:“蘇格蘭在許多方面都像阿富汗。” “地形非常荒涼,當然,你越往北走越是如此,而且孤立和漫長的補給線會使為那麼北的軍隊提供服務變得困難。”
版權所有 2016 LiveScience.com, a Purch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材料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再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