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何時會達到極限(以及我們如何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貝爾實驗室研究主管表示,網際網路應該處理資訊,而不是簡單的位元和位元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到今年年底,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聯網裝置的數量將超過人類數量。也許更重要的是,每年上市的更快、更強大的移動裝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水平產生和消費內容。根據思科最近的一份報告,全球移動資料在2012年增長了70%,該公司製造了許多執行網際網路的裝置。然而,世界網路基礎設施的容量是有限的,這讓許多人想知道我們何時會達到上限,以及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該怎麼辦。

當然,有一些方法可以提高容量,例如增加電纜、在這些電纜中填充更多的資料傳輸光纖,以及將流量解除安裝到較小的衛星網路上,但這些步驟只是延遲了不可避免的到來。解決方案是使基礎設施更加智慧。需要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可以在將內容拋到網路上之前對其進行過濾的計算機和其他裝置,以及更好地瞭解如何處理此內容(而不是麻木地將其視為無休止、無差別的位元和位元組流)的網路。

為了瞭解如何實現這些重大進步,《大眾科學》最近採訪了新澤西州貝爾實驗室研究主管馬庫斯·霍夫曼,阿爾卡特-朗訊的研發部門,該部門以其不同的面貌,被認為是電晶體、雷射、電荷耦合器件和許多其他20世紀突破性技術的開發者。霍夫曼和他的團隊將“資訊網路”視為前進的方向,這種方法有望透過提高網際網路的智商來擴充套件其容量。

[以下是經過編輯的採訪記錄。]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正在接近當前電信基礎設施的極限?
跡象是微妙的,但它們確實存在。一個個人的例子——當我使用Skype向我在德國的父母傳送我的孩子打冰球的即時影片時,影片有時會在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凍結。總的來說,這種情況不會經常發生,但最近發生的頻率更高——這表明網路正因被要求攜帶的資料量而變得緊張。

我們知道大自然給了我們某些限制——只能在某些通訊通道上傳輸一定數量的資訊。這種現象被稱為非線性夏農極限[以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前數學家克勞德·夏農的名字命名],它告訴我們利用今天的技術我們可以走多遠。我們已經非常非常接近這個極限,大約在兩倍的範圍內。換句話說,根據我們在實驗室進行的實驗,當我們今天將網路流量翻倍時——這種情況可能在未來四五年內發生——我們將超過夏農極限。這告訴我們這裡有一個根本的障礙。我們無法突破這個極限,就像我們無法提高光速一樣。因此,我們需要在這些限制下工作,並找到繼續所需增長的方法。

你如何阻止網際網路達到“極限”?
最明顯的方法是透過鋪設更多的光纖來增加頻寬。例如,不是隻有一條跨大西洋光纖電纜,而是有兩條、五條或十條。這是蠻力的方法,但非常昂貴——你需要挖掘地面並鋪設光纖,你需要多個光放大器、整合發射器和接收器等等。另一種方法是探索另一個維度:空間分割多址,這完全是關於整合。簡單地說,您在單根電纜中傳輸多個通道。儘管如此,僅靠增強現有基礎設施不足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通訊需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不再將原始資料視為僅位元和位元組,而是將其視為與使用計算機或智慧手機的人相關的資訊片段的網路。在給定的一天,您是想知道溫度、風速和氣壓,還是隻想知道應該怎麼穿衣服?這被稱為資訊網路。

資訊網路與當今的網際網路有何不同?
很多人將網際網路稱為“愚蠢”的網路,儘管我不喜歡這個詞。網際網路最初的驅動力是非即時共享文件和資料。該系統最大的要求是彈性——即使一個或多個節點[計算機、伺服器等]停止執行,它也必須能夠繼續執行。並且該網路被設計為將資料簡單地視為數字流量,而不是解釋該資料的意義。

今天,我們以需要即時效能的方式使用網際網路,無論是觀看流媒體影片還是撥打電話。與此同時,我們正在生成更多的資料,因此僅檢視位元和位元組的網路已不再足夠。網路必須更加了解它正在攜帶的資訊,以便更好地優先處理交付並更有效地執行。

你如何使網路更瞭解它正在攜帶的資訊?
有不同的方法。今天,如果你想更多地瞭解跨越網路的資料——例如攔截計算機病毒——那麼你可以使用軟體來窺視資料包,這被稱為深度資料包檢測。想象一下,你透過普通郵政服務傳送的一封實體信件,用一個寫有地址的信封包裹著。郵政服務不關心信的內容,它只對地址感興趣。這就是網際網路今天在資料方面的運作方式。透過深度資料包檢測,軟體會告訴網路開啟資料信封並讀取至少一部分內容。[如果資料包含病毒,檢測工具可能會將該資料路由到隔離區,以防止其感染連線到該網路的計算機。] 但是,你只能透過這種方式獲得有限的資料資訊,並且它需要大量的處理能力。此外,如果資料包中的資料是加密的,則深度資料包檢測將不起作用。

更好的選擇是標記資料併為網路提供處理不同型別資料的說明。可能有一項策略規定影片流應優先於電子郵件,儘管你無需透露該影片流或電子郵件中的具體內容。網路在做出路由決策時只需考慮這些資料標記。

即使更智慧的網路可以更智慧地移動資料,內容也在呈指數級增長。你如何減少網路需要處理的流量?
我們的智慧手機、計算機和其他裝置會生成大量原始資料,然後我們會將其傳送到資料中心進行處理和儲存。這在未來是不可擴充套件的。相反,我們可能會轉向一種模型,在該模型中,在將資料放置到網路上之前就對其進行決策。例如,如果你在機場安裝了一個安全攝像頭,你將對攝像頭或控制多個攝像頭的小型計算機伺服器進行程式設計,以便根據儲存在攝像頭或伺服器中的資料庫在本地執行面部識別。[攝像頭不會用影像流使網路擁塞,而是僅在發現嫌疑人時才與網路通訊。這樣,它會在需要時傳送警報訊息或可能是單個數字影像。]

這種去中心化是否意味著“雲”的終結?
不,這是一種不同的組織雲的方式。如今,雲由大型集中式資料中心組成。這對於某些功能來說很好,例如當你需要在全球範圍內聚合資料時。未來,我們的裝置,無論是智慧手機還是電視機頂盒,都將在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對於機頂盒,機頂盒會收集有關觀看者偏好的資料,在客廳中分析該資料,並將特定的內容推薦傳送回有線電視提供商,而不是原始資料流。]

資訊網路如何解決隱私問題?
目前,隱私是二元的——你要麼保持隱私,要麼必須幾乎完全放棄隱私才能獲得某些個性化服務,例如音樂推薦或線上優惠券。必須在兩者之間存在一些東西,使使用者可以控制自己的資訊。

最大的問題是使用者必須簡單易用。看看在社交網路上管理你的隱私有多麼複雜。你最終會讓你的照片出現在你甚至不認識的人的照片流中。應該有數字等效的旋鈕,讓你可以在隱私和個性化之間進行權衡。我透露的關於我自己的資訊越多,我收到的個性化服務就越多。但是,我也可以調回它——如果我願意提供不太詳細的資訊,我仍然可以收到一些個性化的,儘管目標性較差的報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