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物感覺不真即時,那是妄想還是洞察力?

被稱為去現實感障礙的精神綜合徵提出了深刻的道德和哲學問題

A conceptual image of a woman with multi-colored ink on her face.

你有沒有曾經被一種懷疑所困擾,覺得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我在史蒂文斯理工學院教書,那裡的一名學生從小就忍受著不真實的感覺。她最近為她的畢業論文製作了一部關於這種綜合徵的電影,為此她採訪了自己和其他人,包括我。“感覺我和世界上的其他一切之間隔著一堵玻璃牆,”卡米爾在她的電影中說,她稱這部電影為人格解體;去現實感;解構

去現實感人格解體分別指外部世界和您自身感覺不真實。精神病學家將這兩個術語放在一起,將人格解體/去現實感障礙定義為“持續或復發的……不真實、疏離或作為外部觀察者的體驗,涉及一個人的思想、感覺、感覺、身體或行為”,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為了簡單起見,我將把這兩種綜合徵都稱為去現實感。

有些人會突然經歷去現實感,另一些人只在壓力情況下才會經歷——例如,在參加考試或面試工作時。當這種綜合徵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痛苦或損害”時,精神病學家會開出心理療法和藥物,例如抗抑鬱藥。在某些情況下,去現實感是由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或致幻劑(如 LSD)引起的。極端情況,通常與腦損傷有關,可能表現為科塔爾綜合徵,也稱為行屍綜合徵,即相信自己已經死亡;以及卡普格拉斯綜合徵,即確信你周圍的人已被冒名頂替者取代。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很高興卡米爾引起了人們對這種障礙的關注,因為去現實感提出了深刻的哲學問題。古代和現代的聖賢都曾暗示,我們日常生活的現實,即我們忙於生活的現實,是一種幻覺。柏拉圖將我們對事物的感知比作投射在洞穴牆壁上的陰影。八世紀的印度教哲學家商羯羅聲稱,終極現實是永恆的、無差別的意識領域。佛教的無我教義說,我們個人的自我都是虛幻的。

現代哲學家,如尼克·博斯特羅姆,假設我們的宇宙可能是一個模擬,一個由外星人等同於無聊的青少年駭客創造的虛擬現實。被稱為唯我論的哲學立場暗示你是宇宙中唯一有意識的存在;你周圍的每個人都只是看起來有意識。正如我在最近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提到的,量子力學的一些解釋削弱了客觀現實的地位。去現實感是否啟發了所有這些形而上學的猜想?

卡米爾認為,許多人在不知道它是什麼的情況下經歷了去現實感。這種感覺讓你不安,所以你壓抑它。你試圖將它拋之腦後,並且你不向別人提及它。“你害怕如果你告訴別人,他們不會知道那是什麼,”卡米爾解釋說,“而且你不希望別人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你。”我理解這些反應,因為去現實感可能令人不安,甚至可怕。

我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去現實感發作發生在 1981 年的一次藥物旅行之後,那次旅行讓我確信存在是瘋狂上帝的一場發燒夢。幾個月來,世界感覺搖搖晃晃、脆弱不堪,就像一個投影影像的螢幕。我擔心隨時都可能一切消失,讓位於——好吧,我不知道是什麼,因此感到恐懼。這些年來,這些感覺已經失去了對我的內在力量,但它們的智力後遺症仍然存在。

思考去現實感讓我感到矛盾。我對關於現實不是,嗯,真實的說法有道德上的疑慮。這些斷言,無論是柏拉圖主義、模擬假設還是我瘋狂的上帝神學,都可能很容易變得逃避現實和虛無主義。如果世界只是一款電子遊戲,我們為什麼要擔心貧困、壓迫、環境破壞、流行病、戰爭和其他苦難的根源?我反對任何削弱我們彼此關懷責任的哲學。

儘管如此,我已經開始珍視去現實感,將其作為一種對抗習慣化的解藥。我們的大腦旨在以最小的意識努力完成許多工。結果,我們習慣了事物;我們認為它們是理所當然的。我們變得像殭屍或機器人一樣,執行雜務並與他人互動——甚至是我們理應愛的人——而沒有完全意識到我們在做什麼。

去現實感就像一記耳光。它打破了生活的單調,把你喚醒。它提醒你世界的怪異、他人的怪異、你自己的怪異。我所說的怪異是指無限的可能性和不可解釋性。怪異涵蓋了我們存在的所有兩極分化屬性,它的美麗和醜陋、善良和殘忍、善與惡。

看到怪異性並不能否定我們對他人的道德責任。恰恰相反。透過使我與世界疏遠,去現實感,矛盾的是,使它更加真實。它幫助我更清楚地看到人性,更深刻地關心人性。曾經感覺像詛咒的東西已經變成了一種禮物。

無論如何,我是這樣告訴自己的。其他人,包括卡米爾為她的電影採訪的那些人,以及卡米爾自己,對去現實感的體驗有所不同。她認為這種綜合徵是“你的大腦休息的方式。它認為你無法處理某些事情,所以它關閉了一切。”她瞭解到,“只是讓感覺流動”而不是與之抗爭有助於她度過發作期。無論去現實感對我們意味著什麼,無論我們如何應對它,如果我們能夠像卡米爾和其他人在她勇敢、揭露真相的電影中所做的那樣公開談論它,我們肯定會過得更好。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