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馬薩諸塞州一名男子在 Facebook 上釋出了一段影片,顯示一名嬰兒獨自一人待在加油站停車場的汽車裡。 隨著影片在網上瘋傳,評論員們強烈譴責這位母親,儘管她在三分鐘內就回來了。 據新聞報道,警方指控她犯有危害他人安全的罪名。
在美國,此類事件及隨之而來的憤怒情緒並不少見。在美國,各州法律對於父母何時可以讓孩子無人看管的規定各不相同。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認知心理學家 Barbara Sarnecka 想知道,在美國人對待短暫地讓孩子獨處這件事的態度中,道德判斷是否比理性的擔憂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這種社會規範並非全球普遍認可。 大量關於“動機性推理”的研究表明,人們常常會調整自己的信念,使其與道德觀念保持一致。
為了調查,Sarnecka 和她的同事們要求 1,501 名參與者完成一份線上問卷,問卷中他們閱讀了關於母親將 10 個月至 8 歲兒童在短時間內單獨留在家中的情景。 母親離開的原因包括從“無意”到“工作”再到“會見不正當情人”等各種情況。 受訪者在 1 到 10 的範圍內對每種情景構成的風險進行了評分。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根據 2016 年 8 月發表在期刊《Collabra》上的研究結果,評分者報告稱,如果母親離開的原因是無意的,則孩子面臨的風險最低;如果是會見情人,則風險最高,儘管孩子所處的情況和危險程度是相同的。 總體而言,風險評分非常高,10 是最常見的答案。 為了確保人們不僅僅是利用評分來表達不滿,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出口,讓他們做出單獨的道德判斷,但這種策略只會增加風險評估。
研究結果證實,這些風險判斷確實受到道德態度的影響。 結合所有情景下的高估值,結果表明,美國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規範,即“不讓孩子單獨在家”。 邏輯學和科學哲學教授、合著者 P. Kyle Stanford 認為,這種規範“鞏固了階級特權”。 “確保兒童 24/7 受到監管是隻有一部分人才能負擔得起的事情。”
然而,這種趨勢在世界各地並不普遍。 主要研究作者 Ashley Thomas 在最近一次挪威之旅中表示,她注意到人們經常將嬰兒留在停在商店或咖啡館外的嬰兒車裡,而自己則進去吃午餐或喝咖啡。 這在大多數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被認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當地人重視新鮮空氣對兒童的好處。 在日本,孩子們在沒有成年人的陪同下跑腿辦事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事實上,一年級學生有時會戴著黃色帽子去上學,以便成年人更容易留意他們——這與大多數美國父母對待陌生人的態度截然相反。 該團隊計劃接下來研究結果是否因不同的受訪者群體而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