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悲傷的科學是什麼?

大多數哀悼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去世的人與她並不親近——研究可以揭示他們悲傷的本質

Crying mother hugging daughter at Buckingham Palace after the death of Queen Elizabeth II.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去世後在白金漢宮的哀悼者。

96歲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去世引發了情感的爆發——在英國和全球各地。她的近親和密友正在為失去他們認識和愛的人而悲傷,但其他人都在感受什麼呢?對於從未見過的人的失落感,甚至可以被認為是悲傷嗎?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哲學家和倫理學家邁克爾·喬爾比說,大多數悲傷研究都集中在失去父母、親密朋友或配偶上。

一個人與著名的公眾人物、名人或皇室成員之間的單方面關係被稱為準社會關係。“我當然認為準社會關係會引起悲傷。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應該預料到悲傷只會產生,只有在互惠關係的背景下才有意義,”喬爾比說。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混亂的世界

一些研究人員將準社會性悲傷歸因於可能性的喪失。“悲傷的體驗是對整個世界體驗的一種擾亂。當它發生時,你的假設會被某種程度地粉碎,”英國約克大學一個名為“悲傷:人類情感體驗研究”專案的聯合主任哲學家路易絲·理查森說。她引用了一個名為 假設世界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人對世界有著堅定和基礎性的假設。“我們為之悲傷的那種損失是那些擾亂了假設世界的損失,這可以解釋對女王去世的悲傷感,”她說。

喬爾比說,人們會哀悼公眾人物的逝世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將自己的身份投入到這些公眾人物身上——透過採納相同的感知價值觀,或者因為他們欽佩這個人所採取的立場。“這是失去了在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關注點中發揮作用的人。因此,感覺不僅僅是對這個人的某種失落,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自己某個方面的小小失落。”

2012 年的研究表明,一種稱為內攝的過程有助於人們應對名人的去世。總部位於倫敦的喪親慈善機構 Cruse 的臨床主任安迪·朗福德解釋說,內攝關乎我們認為與我們有關係的人所擁有的品質——即使我們從遠處與他們建立聯絡。他說,我們最終會自己採納這些品質——這有助於應對喪親之痛。“對於某些人來說,這將是說,實際上,我真的很欣賞這種品質,所以我將繼續秉持這種品質,堅持它,”朗福德說。他說,對公眾人物的悲傷真的是悲傷:“這些感覺是真實的,這種悲傷是真實的。”

逐漸消退的悲傷

但對於像女王這樣遙遠的人,朗福德預計悲傷會比失去更親近的人更快消退。他說,我們與某人建立的聯絡取決於三個變數:時間、距離和親近程度。“這三個方面將向我們表明我們哀悼的程度,以及它們重要的原因,因為我們大腦中有神經元被設計用來尋找這三件事。”

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長期悲傷中心主任凱瑟琳·希爾說,長期悲傷障礙(一種悲傷持續強烈並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的疾病)“極不可能”會影響那些哀悼女王去世的人。

儘管有這些見解,但測試關於悲傷的理論並找到定量答案仍然具有挑戰性。“當你不太確定某物是什麼時,你如何測試它呢?”理查森說。“這不像大腦中有一種悲傷腺體,你可以看到它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有多活躍。”希爾補充說,悲傷可能是一個簡單的詞,但它非常複雜:“它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組情緒。”

清楚的是,許多正在哀悼女王(她的葬禮於 9 月 19 日舉行)的人們確實感到悲傷。“即使對於那些從未見過女王的人來說,我們也會將失落感體驗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奧康納補充道。“我們仍然失去了一個靈感和鼓勵的來源,以及一段個人歷史和文化歷史。”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22年9月14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