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科學》呈現 《每日愛因斯坦》,由 Quick & Dirty Tips提供。《大眾科學》和Quick & Dirty Tips 均為麥克米倫公司旗下公司。
如果你拆開家中幾乎任何電子裝置,在各種電路元件中,你會發現一種裝置反覆出現。電容器有各種形狀和大小,但它們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儲存電能。讓我們來看看它們的工作原理背後的一些科學知識。
悠久而光榮的歷史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早在 18 世紀,人們就瞭解了電,但仍然不清楚它到底是什麼。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已經能夠輕鬆地產生靜電,但實際上無法對其進行任何有用的操作。許多科學家認為電是一種流體,因此他們認為有可能像儲存任何其他流體一樣將其儲存在罐子中。
因此,有一天,在荷蘭的萊頓大學,一些科學家發明了這樣一個罐子,後來被稱為萊頓瓶(儘管通常拼寫為“y”的 Leyden 瓶)。這些特殊的罐子由一個玻璃罐組成,內部大部分襯有一層薄金屬箔。罐子的外部和底部也襯有箔。罐子用某種絕緣蓋密封,如木材或軟木塞,並在內部插入一根黃銅棒,一根鏈條從棒子通向內部箔。最後,罐子的外部“接地”,這意味著它透過某種形式的導體連線到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