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方法有效,哪些無效

一些學習技巧可以加速學習,而另一些則純粹是浪費時間——但哪些是哪些呢?一項前所未有的綜述繪製出了最佳的學習路徑

教育通常側重於你學習的內容,例如代數、元素週期表或如何變位動詞。但是學習如何學習可能同樣重要,並且具有終身益處。它可以教會你更快、更有效地獲取知識,並使你能夠將資訊保留數年而不是數天。

認知和教育心理學家開發並評估了多種技術,從重讀到總結再到自我測試,已有 100 多年的歷史。一些常用策略顯著提高了學生的成績,而另一些策略則耗時且無效。然而,這些資訊並沒有進入課堂。今天的教師沒有被告知哪些學習技巧得到了實驗證據的支援,學生也沒有被教導如何使用那些效果良好的技巧。事實上,學生最依賴的兩種學習輔助工具是無效的。其中一種甚至可能破壞成功。

一個潛在的原因是,大量的研究令人眼花繚亂,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難以確定最實用和有利的學習方式。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我們回顧了 700 多篇關於 10 種常用學習技巧的科學文章。我們專注於那些似乎易於使用且廣泛有效的策略。我們還仔細研究了幾種在學生中非常流行的方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獲得我們的推薦,一項技術必須在各種學習條件下都有用,例如學生是單獨工作還是在小組中工作。它必須幫助各種年齡、能力和先前知識水平的學習者——並且必須在課堂或其他真實世界情境中進行過測試。學習者應該能夠使用該方法掌握各種學科,並且無論使用何種型別的測試來衡量,他們的表現都應該受益。最好的方法還能帶來知識和理解方面的持久進步。

使用這些標準,我們確定了兩個明顯的贏家。它們產生了穩健、持久的結果,並且在許多情況下都具有相關性。另外三項被有保留地推薦,而五項——包括兩種流行的學習輔助工具——不被推薦,要麼是因為它們僅在有限的情況下有用,要麼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援更高的評級。我們鼓勵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一些未經測試的技術,但學生和教師應謹慎依賴它們。

金星獎得主

1. 自我測試:測驗自己獲得高分 工作原理: 與評估知識的測試不同,練習測試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在課堂之外。方法可能包括使用抽認卡(物理或數字)來測試回憶或回答教科書章節末尾的示例問題。儘管大多數學生寧願儘可能少地參加考試,但數百項實驗表明,自我測試可以提高學習和記憶力。

在一項研究中,要求本科生記憶單詞對,其中一半單詞對隨後被納入回憶測試。一週後,學生們記住了他們測試過的單詞對的 35%,而他們沒有測試過的單詞對只有 4%。在另一項演示中,向本科生展示了斯瓦希里語-英語單詞對,然後進行了練習測試或複習。他們反覆測試的專案回憶率為 80%,而他們重新學習的專案僅為 36%。一種理論是,練習測試會觸發對長期記憶的心理搜尋,從而啟用相關資訊,形成多個記憶通路,使資訊更容易訪問。

何時有效? 從學齡前兒童到四年級醫學生再到中年人,任何人都可能從練習測試中受益。它可以用於所有型別的客觀資訊,包括學習外語單詞、製作拼寫列表和記憶花朵的各個部分。它甚至可以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記憶力。簡短、頻繁的考試最有效,尤其是在應試者收到正確答案的反饋時。

練習測試即使其形式與真實測試不同也有效。有益效果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考慮到持久學習非常重要,這真是個好訊息。

實用嗎? 是的。它只需要少量的時間,幾乎不需要培訓。

我該如何做? 學生可以使用抽認卡或康奈爾系統進行自我測試:在課堂筆記中,在頁面的一側製作一列,您可以在其中輸入關鍵詞或問題。您可以在稍後透過遮蓋筆記並回答另一側的問題(或解釋關鍵詞)來測試自己。

評分: 高效用。練習測試適用於各種形式、內容、學習者年齡和記憶間隔。

2. 分散練習:為了獲得最佳效果,請分散您的學習時間 工作原理: 學生經常“集中”學習——換句話說,他們臨時抱佛腳。但是,將學習分散到一段時間內會更有效。在一項經典實驗中,學生學習了西班牙語單詞的英語對應詞,然後在六個課程中複習了這些材料。一組學生背靠背地進行復習課程,另一組學生每天間隔一天進行復習,第三組學生每隔 30 天進行復習。30 天組的學生記住的翻譯效果最好。在對 254 項涉及超過 14,000 名參與者的研究進行分析後,學生在分散學習後(總分 47%)比集中學習後(37%)回憶得更多。

何時有效? 早至三歲的兒童以及本科生和老年人都受益。分散練習對於學習外語詞彙、單詞定義,甚至數學、音樂和外科手術等技能都有效。

實用嗎? 是的。儘管教科書通常按主題將問題分組在一起,但您可以自行穿插它們。您將需要提前計劃並克服學生常見的拖延傾向。

我該如何做? 較長的間隔通常更有效。在一項研究中,30 天的延遲比僅一天的延遲更能提高表現。在一項基於網際網路的瑣事學習研究中,當課程間隔約為記憶間隔的 10% 到 20% 時,表現達到峰值。要記住一週的時間,學習間隔應為 12 到 24 小時;要記住五年的時間,學習間隔應為六到十二個月。雖然看起來可能並非如此,但即使在這些較長的間隔期間,您實際上也會保留資訊,並且您可以快速重新學習您忘記的內容。學習期間的長時間延遲非常適合保留構成高階知識基礎的基本概念。

評分: 高效用。分散練習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學習者學習各種材料以及長時間延遲都有效。它很容易做到,並且已在許多真實世界的課堂研究中成功使用。

亞軍
儘管以下學習技巧很有前景,但在許多情況下都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因為沒有積累足夠的證據來支援其使用。一些技術,例如精細質詢和自我解釋,尚未在真實世界的教育環境中得到充分評估。另一種新興方法稱為交錯練習,剛剛開始被系統地探索。然而,這些技術顯示出足夠的潛力,因此我們建議在本文簡要描述的情況下使用它們。

3. 精細質詢:引導你內心的四歲小孩 工作原理: 我們天生好奇,總是尋找周圍世界的解釋。大量證據表明,提示學生回答“為什麼?”的問題也有助於學習。

使用這種稱為精細質詢的技術,學習者為事實產生解釋,例如“為什麼……有道理?”或“為什麼這是真的?”例如,在一個實驗中,學生閱讀了諸如“飢餓的人上了車”之類的句子。精細質詢組的參與者被要求解釋原因,而其他人則被提供了諸如“飢餓的人上了車去餐館”之類的解釋。第三組只是閱讀每個句子。當被要求回憶哪個男人做了什麼動作(“誰上了車?”)時,精細質詢組的回答正確率約為 72%,而其他組約為 37%。

我應該何時使用它? 當您學習客觀資訊時——特別是如果您已經對該主題有所瞭解。它的力量隨著先前知識的增加而增加;例如,德國學生在學習德國州時比學習加拿大省份時從精細質詢中獲益更多。可能是先前的知識允許學生為事實的真實性生成更適當的解釋。

這種技術的效果似乎在各個年齡段都很穩健,從四年級學生到本科生都是如此。精細質詢顯然可以提高對事實的記憶力,但它是否也能提高理解力則不太確定,並且沒有關於學習收益持續多久的結論性資訊。

實用嗎? 是的。它只需要最少的培訓,並且對時間的要求合理。在一項研究中,精細質詢組完成一項任務需要 32 分鐘,而只閱讀組則需要 28 分鐘。

評分: 中等效用。該技術適用於廣泛的主題,但可能不適用於比事實列表更復雜的材料。對於沒有先前知識的學習者,收益可能有限。將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精細質詢是否可以推廣到各種情況和不同型別的資訊。

4. 自我解釋:我怎麼知道? 工作原理: 學生生成對他們所學內容的解釋,透過諸如“這句話為您提供了什麼新資訊?”和“它與您已知的知識有何關係?”等問題來回顧他們的心理過程。與精細質詢類似,自我解釋可能有助於將新資訊與先前知識整合起來。

我應該何時使用它? 它使從幼兒園兒童到大學生都受益,並有助於解決數學問題和邏輯推理難題,從敘事文字中學習,甚至掌握國際象棋殘局策略。對於年齡較小的兒童,自我解釋可以幫助理解基本概念,例如學習數字或模式。該技術可提高記憶力、理解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果。然而,大多數研究僅在幾分鐘內測量了效果,並且尚不清楚該技術在知識水平高或低的人中是否更持久。

實用嗎? 不清楚。一方面,大多數學生只需要最少的指導和很少或不需要練習,儘管對九年級學生進行的一項測試表明,未經培訓的學生傾向於釋義而不是生成解釋。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報告稱,該技術非常耗時,將時間需求增加了 30% 到 100%。

評分: 中等效用。自我解釋適用於不同的學科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年齡範圍。進一步的研究必須確定這些效果是否持久,以及時間需求是否使其值得。

5. 交錯練習:蘋果和橘子混在一起 工作原理: 學生傾向於分塊學習,完成一個主題或一類問題,然後再繼續下一個。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交錯練習有好處,在這種練習中,學生交替學習各種型別的資訊或問題。例如,在一項研究中,大學生學習計算四種不同幾何形狀的體積。在所謂的分塊練習條件下,他們在繼續下一個形狀之前完成了一個形狀的所有問題。在交錯練習中,問題是混合在一起的。一週後進行測試時,交錯練習組的準確率提高了 43%。交錯允許學生練習選擇正確的方法,並鼓勵他們比較不同型別的問題。

我應該何時使用它? 當問題型別相似時,可能是因為將它們並排放置可以更容易地看到它們的不同之處。當示例不太相似時,分塊練習(按順序完成一個類別中的所有專案)可能更有效,因為它突出了它們的共同點。

交錯練習可能只對那些已經相當有能力的人有益。對於不同型別的內容,結果也喜憂參半。它可以提高代數問題的表現,並且在一項培訓醫學生解釋心電記錄以診斷心臟疾病的研究中有效。然而,兩項外語詞彙學習研究表明,交錯練習沒有效果。儘管如此,考慮到許多學生在數學方面遇到的困難,它仍然可能是該學科值得嘗試的策略。

實用嗎? 似乎是。有動力的學生可以輕鬆地使用交錯練習,而無需任何指導。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使用該技術:在介紹一種問題(或主題)後,練習首先側重於該問題。一旦介紹下一種問題,它就會與先前主題的示例混合在一起。它可能比分塊練習花費更多時間,但這種減速很可能是值得的,反映了提高績效的認知過程。

評分: 中等效用。交錯練習可以提高數學知識的學習和記憶力,並提高其他認知技能。然而,關於交錯練習的文獻很少,事實上,它包含的負面結果足以引起關注。可能是該技術並非始終有效,或者可能並非始終使用得當——未來研究的主題。

哪些方法無效
這些技術被評為低效用,因為它們效率低下、無效,或者僅對某些型別的學習和短期的記憶保持有益。大多數學生報告重讀和突出顯示,但這些技術並不能始終如一地提高表現,並且它們會分散學生對更有效策略的注意力。下面提到的其他方法只是太耗時了。

突出顯示
學生通常報告下劃線、突出顯示或以其他方式標記材料。它簡單快捷——但對提高表現幾乎沒有作用。在對照研究中,突出顯示未能幫助美國空軍基礎受訓人員、兒童和補習學生以及典型的本科生。無論文字長度和主題如何,下劃線都無效,無論是空氣動力學、古希臘學校還是坦尚尼亞。

事實上,它實際上可能會損害某些更高級別任務的表現。一項針對教育專業學生的研究發現,下劃線降低了他們從歷史教科書中得出推論的能力。可能是下劃線將注意力吸引到單個專案,而不是專案之間的聯絡。

您應該做什麼: 如果突出顯示或下劃線是一個旅程的開始——如果標記的資訊隨後變成抽認卡或自我測試,那麼它們可能是有用的。鑑於學生很可能繼續使用這種流行的技術,未來的研究應旨在教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突出顯示——這可能意味著更明智地進行突出顯示(大多數本科生過度標記文字)並將該資訊與更有用的學習技術結合使用。

重讀
在一項針對精英大學本科生的調查中,84% 的人表示他們在學習期間重讀教科書或筆記。它不需要培訓,對時間的要求不高,並且在回憶和填空式測試中顯示出一些好處。

然而,重讀是否能加強理解力的證據尚不明確,並且其效果是否取決於知識水平或能力也遠未得到充分探索。重讀的大部分好處似乎來自第二次閱讀,而額外的重複則收益遞減。沒有實驗研究使用實際課程的材料對其進行評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策略是學生報告最多的策略。

您應該做什麼: 不要浪費時間——在正面比較中,重讀在精細質詢、自我解釋和練習測試等更積極的策略面前表現不佳。

在我們評估中,另外三種不太常用的學習技巧也表現不佳。“文字學習影像化”需要更多證據才能被推薦,而“總結”和“關鍵詞助記法”似乎無效且耗時。

在總結中,學生確定文字的要點,排除不重要的材料。它是否有效很難回答,因為它已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實施。尚不清楚總結文字的小段還是大段效果更好,或者材料的長度、可讀性或組織是否重要。

使用關鍵詞助記法,影像化用於增強記憶力;例如,學習法語單詞 la dent(“牙齒”)的學生可能會使用發音相似的英語單詞“dentist”(牙醫)來形成牙醫拿著大臼齒的心理影像。助記法似乎確實有助於外語詞彙、單詞定義和醫學術語,但效果尚未顯示出永續性,並且最終生成關鍵詞所涉及的努力可能不是有效的時間利用。

另一種使用心理影像的技術是文字學習影像化,其中學生被告知為他們閱讀的每個段落建立影像。研究表明,不一致的結果參差不齊,並且尚未顯示出長期持久的效果。教師可以考慮指導學生嘗試將這種技術用於對影像友好的文字,但有必要進一步證明其有效性。

我們學到了什麼
為什麼學生不使用更有效的學習技巧?似乎他們沒有被教導最好的策略,可能是因為教師自己也沒有接受過這些策略的培訓。在我們對六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調查中,只有一種技術——“關鍵詞助記法”——在每本書中都有介紹。沒有一本提供關於不同學習方式的使用、有效性或侷限性的太多指導。

第二個問題可能是,在教育系統中,重點是教授學生批判性思維技能和內容。花在教他們如何學習上的時間較少。結果可能是,在早期學習受到密切監督時表現良好的學生,一旦他們被期望在高中或大學中調節自己的學習,就會感到吃力。

一些問題,例如學生開始使用某項技術的最佳年齡,以及他們需要多久重新培訓或提醒一次,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即使現在,教師也可以將最成功的方法融入到教學計劃中,以便學生可以自行採用這些方法。例如,在轉到新章節時,教師可以首先要求學生做一個練習測試,涵蓋上一節的重要思想,並提供即時反饋。學生可以將新問題與先前單元的相關問題交錯進行。教師可以透過在幾個課程中重新引入主要概念來利用分散練習。他們可以透過提示學生考慮資訊對他們來說是新鮮的,或者為什麼資訊可能是真實的,來引導學生進行解釋性提問。

這些學習技巧並非萬能藥。它們只對那些有動力並且有能力使用它們的人有益。儘管如此,我們預計學生在課堂表現、成就測試和一生中都會取得有意義的進步。

更多探索

測試的十項好處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 H. L. Roediger III、A. L. Putnam 和 M. A. Smith,載於學習與動機心理學,第 55 卷:教育中的認知。Jose P. Mestre 和 Brian H. Ross 編輯。學術出版社,2011 年。

交錯幫助學生區分相似的概念。 D. Rohrer,載於教育心理學評論,第 24 卷,第 3 期,第 355–367 頁;2012 年 9 月。

使用間隔來增強各種形式的學習:近期研究回顧及對教學的啟示。 S. K. Carpenter、N. J. Cepeda、D. Rohrer、S.H.K. Kang 和 H. Pashler,同上,第 369–378 頁。

練習測試何時對提高學生學習的永續性和效率最有效? K. A. Rawson 和 J. Dunlosky,同上,第 419–435 頁。

SA Special Editions Vol 23 Issue 5s本文最初以“哪些方法有效,哪些無效”為標題發表於SA 特刊 第 23 卷第 5s 期(),第 4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genius0115-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