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婚姻以離婚告終。” “未能完成學業改變了你的人生軌跡。” “成癮會毀了你。”
如果算命先生告訴我們這些事件將是我們未來的命運,我們幾乎肯定會考慮另一條道路。雖然這種情況實際上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我們仍然可以憑藉事後諸葛亮的智慧,透過反事實思維(“如果當初我沒有嫁給他就好了”;“如果當初我完成了學業就好了”;“如果當初我沒有開始喝酒就好了”)來想象不同的生活選擇。並且我們可以反思我們想給年輕時的自己提供的建議(“不要嫁給他”;“去上大學”;“遠離酒精”)。我們很容易就每一個話題向其他人尋求建議,從我們應該和誰約會到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投資,並且也慷慨地向他人提供建議。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反思一下我們會給自己的建議呢?為什麼我們不審視一下如果我們能回到過去會改變的行動呢?
我和我的同事進行了兩項研究,詢問人們他們會對年輕時的自己說什麼,他們是否遵循了這個建議,以及他們生活中是否有一個與此相關的關鍵事件。在兩項研究中,超過400名參與者對年輕時的自己有很多話要說。儘管大多數建議都屬於人際關係(“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結婚”)、教育(“堅持上學;無論你獲得多少晉升都不要輟學”)和自我(“相信自己”)等類別,但其他受歡迎的建議類別包括財務(“把錢存入儲蓄賬戶”)、健康(“好好照顧你的牙齒”)、目標(“選擇一個專案並堅持到底”)和成癮(“遠離酒精”)。雖然我們在研究中提示受試者向年輕時的自己提供建議,但事實證明,人們確實花了很多時間自發地思考這樣做——大約三分之一的參與者表示,他們至少每週都會考慮他們會給年輕時的自己提供的建議。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檢視人們給出的指導時,其中一些反映了這個人無法再改變的情況或錯失的機會。例如,“不要在16歲時生孩子”不會改變那個特定的孩子在16歲時出生。然而,另一些建議代表了仍然可以採取糾正行動的選擇。“完成學業”或“少喝酒多跑步”是一個人仍然可以採取行動的事情,這取決於資金的可用性和正確的動機。
因此,我們對人們在多大程度上真正遵循了他們給年輕時的自己的建議感興趣。在兩項研究中,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確實遵循了。我們假設,其他人要麼是因為不再可行而無法做到,要麼是因為他們只是選擇不這樣做,也許是因為他們不想放棄壞習慣或開始有益的習慣。還有一種可能,有些人沒有遵循自己的建議,因為無論某些建議有多好,遵循它仍然是困難和難以捉摸的(例如,“忘記別人怎麼想。冒險並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愛自己;你是值得被愛的”)。
我們是否遵循我們給年輕時的自己的指導真的重要嗎?顯然是重要的。在我們兩項研究中,遵循這些建議的人認為年輕時的自己會對他們評價更高,而那些沒有遵循的人則相反。事實上,當被問及“你在高中時的自己會如何看待現在的你?”時,許多不遵循者認為年輕時的自己會感到失望。如果我們給曾經的自己的建議能夠改變我們對自己的看法,那麼,當然,思考這些建議是一項值得做的練習。
作為詳細說明他們會給年輕時的自己的指導的一部分,參與者描述了他們生活中與該建議相關的積極或消極的關鍵事件。例如,一個人描述了他的關鍵事件,他說:“可悲的是,我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我現在正在努力戒酒。” 他給年輕時的自己的建議:“不要喝酒。” 另一位受試者說,關鍵事件是她父母在高中時離婚:“它教會了我所有關於人生的錯誤教訓。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沒有人問過我。我感到完全隱形和不被需要……。這是我第一次記得我對自己的整個想法被摧毀。” 她的建議是:“為你的心理問題尋求專業幫助。這不會讓你顯得軟弱。” 這些關鍵事件最有可能發生在10歲到30歲之間,反映了懷舊突起。
思考我們會給年輕時的自己的建議,真的有多大幫助呢?也許我們應該讓過去的事情過去,繼續前進。雖然我們永遠不會建議任何人沉溺於自己的過去,沉浸在充滿遺憾的世界裡,但我們的研究表明,考慮這個練習可能是有益的,並且可以提供視角,不僅可以瞭解一個人當前的自我看法,還可以瞭解一個人希望未來走向的方向。在我們研究中,幾乎一半的參與者表示,他們給早年自己的建議影響了他們如何描述未來的自己,其中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將未來的自己視為成功的,另有13%的受訪者表示他或她會感到幸福。思考我們會給年輕時的自己的建議也提供了反思我們過去的機會,以及在可能發生的創傷性情況下,我們是否感到怨恨、接受,甚至可能是感激。這些建議也可以有用地提醒我們未來需要參與的行動:“避免成為一個消極的人”;“從糟糕的境地中走出來”;“珍惜你的家人”;“停止讓別人的意見摧毀你的精神”。雖然我們可能沒有算命先生來預先警告我們即將到來的厄運,但我們可以反思我們的過去,思考我們會給年輕時的自己的建議,並將其作為我們未來的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