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一下這種可能性:所有的人類技術都始於一個錯誤——或者至少是缺乏手眼協調能力。為了探究這個想法,莉迪亞·倫茨和託莫斯·普羅菲特——兩人都在德國萊比錫的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工作——前往泰國攀牙灣附近的一個廢棄油棕櫚種植園,收集了當地一群長尾獼猴使用的敲堅果的石頭。獼猴透過將油棕櫚堅果放在一塊扁平的石頭上,然後用另一塊石頭敲擊果殼來開啟堅果。這些猴子經常打偏堅果,無意中打破石頭,產生鋒利的石片。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倫茨和普羅菲特認為,這種錯誤製造的石片可能是我們古代祖先或其他現已滅絕的早期人類親屬創造鋒利工具的第一步,他們用這些工具來屠宰動物和切割可食用的植物。換句話說,這些工具是讓我們這個物種走上進化道路,成為生產力更高的狩獵採集者和技術工匠的工具型別。
獼猴是現代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三種使用石器的物種之一(另外兩種是黑猩猩和捲尾猴)。倫茨和普羅菲特一直在研究這樣一種觀點,即從敲堅果等活動中意外產生的鋒利石片可能導致人族——包括人類及其已滅絕的祖先和近親的群體——有意製造石片作為工具。“這是一種完全瘋狂的行為,”普羅菲特說。“而且這是一種獲取食物的行為。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你就可以開始說這可能是石片技術出現的機制。”
為了他們的研究,該研究於週五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這個國際研究團隊收集了泰國獼猴用於開啟油棕櫚堅果的 1100 多塊石頭,並將它們與來自坦尚尼亞、肯亞和衣索比亞一些已知最早的石器遺址的考古收藏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獼猴無意中產生的石片看起來非常像人族有意製造的最古老的石器:洛梅誇文化和奧爾杜威文化石器組合,這些組合是在距今 330 萬年至 150 萬年的遺址中發現的。“如果我們把我們在獼猴身上發現的那種組合物放在東非的某個地方,每個人都會認為它們肯定是早期人族製造的,”倫茨說。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泰國攀牙灣國家公園,長尾獼猴使用石錘和石砧敲開油棕櫚堅果。圖片來源: Lydia V. Luncz
倫茨和普羅菲特在巴西塞拉達卡皮瓦拉國家公園的捲尾猴產生的石片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最令人興奮的是,我們在世界另一端發現了另一種靈長類動物物種,向我們展示了完全相同的現象,”倫茨說。“你不需要一個巨大的大腦來製造鋒利的切割工具。挑戰在於使用石器。我認為這就是區別所在。”當將獼猴工具和石片的集合與來自洛梅誇文化或奧爾杜威文化的遺址的工具進行比較時,這種差異就顯現出來了。倫茨說,獼猴不會使用它們製造的鋒利石片做任何事情,她指出猴子有鋒利的牙齒,不需要切割工具。然而,古代石器顯示出被用於切割任務的證據。
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的古人類學家托馬斯·普盧默說:“我認為這項研究很有用,因為它真正讓人意識到人們需要對他們的文物進行仔細的行為解釋。”普盧默不是倫茨和普羅菲特團隊的成員。普盧默是一個研究小組的成員,該小組正在研究肯亞尼亞揚加的化石遺址。在這些遺址的挖掘工作中,發現了距今 300 萬年至 260 萬年前的奧爾杜威工具,以及來自已滅絕人族物種的兩顆牙齒。研究人員分析了工具上的使用痕跡模式,發現有些工具被用於搗碎和加工植物性食物。一些石片邊緣也顯示出損壞,表明它們曾被用於切割。河馬骨骼和牛科動物化石上的切割痕跡表明,人族曾使用石器屠宰動物,這清楚地表明,鋒利的石器絕不是其他敲擊活動的意外副產品。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這些工具是由人類祖先製造的。
在尼亞揚加與奧爾杜威工具一起發現的人族牙齒屬於傍人屬的成員,傍人屬在人類家譜中與通向智人的分支不同。在包括坦尚尼亞奧杜威峽谷的弗裡達·利基·科隆戈·津吉 (FLK Zinj) 遺址在內的其他遺址中也發現了與傍人屬相關的奧爾杜威工具,在那裡發現了第一批傍人屬化石。當時,古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認為,在附近發現的腦容量稍大的智人近親一定製造了奧爾杜威工具。他提出,製造石器是區分人類與其他猿類的標準之一。但來自尼亞揚加等遺址的證據開始表明,傍人屬和能人都是工具製造者。而獼猴和捲尾猴製造的組合表明,石器工具的使用可能早在先前認為的進化史上就開始了。倫茨說,人類最後一次與捲尾猴擁有共同祖先大約在 3500 萬年前,與獼猴擁有共同祖先大約在 2500 萬年前。“如果石器工具的使用在人族譜系中是一個非常新的發展,我會感到驚訝,”她說。
倫茨和普羅菲特希望最終了解靈長類動物是如何從意外地生產鋒利的石片飛躍到撿起它們並使用它們的。但在目前,科學家們只能推測。普盧默提出了這樣一種場景:一群人族偶然發現了一具動物屍體,並用石頭敲開它的骨頭,以獲取富含營養的骨髓: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族打偏了骨頭,並從它使用的石頭上敲掉了一塊鋒利的石片。然後這個人族就有了用這片石片從屍體上切肉的想法。“可能是人族只是在做實驗,”普盧默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