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對科學的瞭解 [節選]

威廉·莎士比亞可能比普遍認為的更瞭解他那個時代的科學,包括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哥白尼觀點

摘自《莎士比亞的科學:重新審視劇作家的宇宙》,作者:丹·法爾克。版權所有© 2014,作者所有。經托馬斯·鄧恩出版社許可轉載。

在過去的幾年裡,一些學者開始更仔細地審視莎士比亞對他那個時代的科學發現的興趣——詢問他知道什麼,他什麼時候知道的,以及這些知識如何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例如,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的斯科特·梅薩諾已經廣泛撰寫關於莎士比亞瞭解他那個時代科學的證據,以及它對其戲劇,尤其是晚期浪漫劇的影響。其他學者,如牛津大學的約翰·皮徹和喬納森·貝特,都承認莎士比亞對當代科學的興趣,在流行的傳記和戲劇的學術版本中討論了這一點。這種重新評估的一個結果是,它允許人們以新的視角來解讀一段熟悉的段落。想想《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中尤利西斯的演講,其中他提到了“光輝的行星太陽/在尊貴的顯赫位置上加冕和球形……”(1.3.89–90)。提到“球形”乍一看像直接的中世紀宇宙學,包括將太陽稱為“行星”。在 20 世紀 40 年代,這段文字是 E.M.W. 蒂利亞德的論點的支柱,他認為莎士比亞的時代應該被視為中世紀而不是現代,這是他在他具有影響力的著作《伊麗莎白時代的世界觀》中提出的觀點。一些當今的學者繼續追隨蒂利亞德的腳步;在阿登版中,大衛·貝文頓將這句臺詞簡單地標記為“托勒密的概念”。但正如貝特所指出的,透過強調太陽的作用,這段文字“可能暗示了新的日心天文學”。與此同時,詹姆斯·夏皮羅承認莎士比亞知道托勒密科學“已經被哥白尼革命所否定”。

莎士比亞並沒有在 1610 年準備退休;他還有幾年時間,在那段時間裡又創作了五部戲劇(兩部是自己創作的,包括《暴風雨》,另外三部是與同事合作的)。正是在這個時期,我們發現了《辛白林》——以及一個更誘人的暗示,即劇作家可能已經意識到了新的宇宙學。這部公認的奇怪戲劇,融合了古代不列顛和古羅馬的元素,似乎是在 1610 年創作的——時間恰好足夠晚,以至於莎士比亞可能已經讀過伽利略在當年春天出版的關於他的望遠鏡發現的描述。梅薩諾和皮徹都撰文支援這一假設。“木星”本人出現在劇終附近,而舞臺指示則要求四個鬼魂繞圈跳舞;這是否暗示了伽利略描述的這顆行星的四個新發現的衛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最近從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退休的天文學家彼得·厄舍的觀點更具爭議性。與梅薩諾和皮徹一樣,厄舍認為《辛白林》中的木星場景是對伽利略發現的回應——但他將“莎士比亞科學”推得更遠,他認為在劇作家整個職業生涯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他科學知識的例子。厄舍對《哈姆雷特》特別感興趣,他認為這是一部關於相互競爭的宇宙學世界觀的寓言。根據厄舍的說法,這部戲劇不僅提到了哥白尼,還提到了托勒密,以及第谷·布拉赫,他推動了太陽系的混合模型(這種妥協既保留了古代托勒密系統的元素,也保留了新的哥白尼模型)。迪格斯也是厄舍理論的核心。當哈姆雷特將自己想象成“無限空間的國王”(2.2.255)時,他是否可能暗示了他的同胞托馬斯·迪格斯首次描述的新的無限宇宙?

厄舍的提議可能聽起來牽強附會——但即使是懷疑論者在看到第谷·布拉赫的紋章時也會猶豫一下,注意到第谷的兩個親戚分別名為“羅森克蘭”和“吉爾登斯特恩”。而且厄舍並非完全孤單;一些主流莎士比亞學者至少願意承認這位劇作家受到了第谷的天文學的影響。

莎士比亞的角色以一種對現代讀者來說似乎很陌生的方式與宇宙聯絡在一起。用托馬斯·麥卡林頓的話來說,他們擁有“宇宙想象力”:無論是喜極而泣還是悲痛欲絕,他們都會仰望天空尋求確認,當他們努力理解自己的生活時,他們會呼喚“木星”或“諸神”或“天空”。

因此,毫不奇怪,我們發現了大量的占星術參考。但莎士比亞的一些角色也反對這種迷信,例如,當卡西烏斯宣稱“親愛的布魯圖斯,錯不在我們的星星,而在於我們自己,我們才是下層人民”(《尤利烏斯·凱撒》1.2.139–40),或者當《李爾王》中的埃德蒙嘲笑那些將自己的不幸歸咎於天堂的人,將這種占星術的自負斥為“世俗的極好愚蠢”(1.2.104)時。至於宗教,儘管莎士比亞經常提到聖經故事,但他從未使用過“聖經”這個詞。他的角色也沒有對死後的生命寄予太多信任。他生活在一個信仰的時代,但他的作品中貫穿著一種懷疑主義,尤其是在他職業生涯的末期;在《李爾王》中,它達到了一種近乎狂喜的虛無主義。他的角色經常呼求諸神來幫助他們,但他們的絕望懇求很少得到回應。莎士比亞是否像他的同事克里斯托弗·馬洛一樣是一位隱藏的無神論者?

Dan Falk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Toronto. His books include The Science of Shakespeare and In Search of Time. Follow him on X (formerly Twitter) @danfalk and on Threads @danfalkscience

More by Dan Fal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