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我會在乎?年輕人同情心下降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美國年輕人的同情心正在下降。

人類不太可能贏得動物王國最快、最強壯或最大的獎項,但我們是理解彼此的世界冠軍。這種人際交往能力至少部分歸功於同情心:我們關心和分享他人情感體驗的傾向。同情心是人類行為的基石,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天生的。然而,一項即將釋出的研究對這一假設提出了挑戰,表明在過去 30 年裡,同情心水平一直在下降。

這項由密歇根大學安阿伯分校的莎拉·H·康拉特領導,並於 8 月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評論》線上發表的研究發現,自 1980 年以來,大學生自我報告的同情心有所下降,尤其是在過去 10 年中急劇下降。更糟糕的是,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家簡·M·特溫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時期,學生自我報告的自戀程度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一個人的同情心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評估,但最流行的方式之一是簡單地詢問人們如何看待自己。《人際反應指數》是一份著名的問卷,透過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諸如“我經常對不如我幸運的人抱有溫柔、關懷的感情”和“在做出決定之前,我儘量瞭解每個人的立場”等陳述來挖掘同情心。人們對自己認為的同情程度差異很大。此外,研究證實,那些說自己有同情心的人實際上以可辨別的方式表現出同情心,從模仿他人的姿勢到幫助有需要的人(例如,主動為生病的同學做筆記)。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自 1979 年《人際反應指數》建立以來,數以萬計的學生在參與研究(從神經對他人痛苦的反應到社會保守主義水平)時填寫了這份問卷。康拉特和她的同事利用了這些豐富的資料,整理了近 14,000 名學生的自我報告的同情心得分。然後,她使用了一種稱為跨時間元分析的技術來衡量分數是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結果令人震驚:如今,幾乎 75% 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同情心不如 30 年前的普通學生。

罪魁禍首是什麼?
這些資訊似乎與一些研究相沖突,這些研究表明同情心是人們天生就具有的特質。例如,在 2007 年的一項研究中,耶魯大學的發育心理學家發現,六個月大的嬰兒表現出對同情行為的親和力,他們更喜歡他們見過幫助他人的簡單娃娃,而不是視覺上相似的惡霸。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也表明,即使沒有任何獎勵,幼兒也會幫助實驗人員並與他人分享獎勵。同情行為不僅限於人類,甚至不限於靈長類動物。最近一項研究表明,當小鼠看到另一隻小鼠受苦時,它們對疼痛刺激的反應更強烈,這表明它們“分享”了籠舍夥伴的痛苦。

但關於同情心正在下降的新發現表明,即使一種特質是與生俱來的,社會環境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改變我們最基本的情感反應。然而,究竟是什麼剝奪了年輕人天生為他人著想的衝動仍然是個謎,因為科學家無法設計一項研究來評估過去發生的變化。正如特溫格所說,“你不能隨機將人們分配到某個世代。”

然而,存在一些理論。康拉特引用了社會隔離的加劇,這與同情心的下降同時發生。在過去的 30 年裡,美國人越來越有可能獨居,越來越不可能加入團體——從家長教師協會到政黨再到休閒運動隊。一些研究暗示,這種型別的隔離可能會對人們對他人的態度產生不利影響。愛荷華大學的史蒂夫·達克發現,與融入社會的人相比,社會隔離的人在與他人互動後對他人的評價較低,而英國基爾大學的肯尼斯·J·羅滕伯格表明,孤獨的人更有可能利用他人的信任在實驗室遊戲中欺騙他們。

我們消費的資訊型別在近幾十年也發生了變化;具體來說,美國人已經大量放棄閱讀。在過去 10 年中,以娛樂為目的閱讀文學作品的成年人數量首次降至 50% 以下,其中大學年齡段的成年人降幅最為明顯。閱讀可能與同情心有關。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多倫多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家雷蒙德·A·馬爾和其他人證明,學齡前兒童閱讀的故事數量預示著他們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馬爾還表明,閱讀較少小說的成年人報告說自己同情心較弱。

雖然同情心下降的根源無法確定,但康拉特和特溫格的研究表明,美國人的性格正朝著不祥的方向轉變。不過,我們並非註定要成為一個自戀的孤獨者社會。康拉特指出,如果生活選擇會降低同情心,那麼做出不同的選擇就可以培養同情心。“同情心下降的事實意味著它的流動性比以前想象的要大,”她說。“這意味著同情心是可以改變的。它可以上升。”

 

(延伸閱讀)

  • 前語言嬰兒的社會評價。 J. K. 哈姆林、K. 溫恩和 P. 布盧姆,載於《自然》,第 450 卷,第 557-559 頁;2007 年。

  • 《自戀流行病:生活在權利的時代》。 J. M. 特溫格和 W. K. 坎貝爾。 自由出版社,2009 年。

  • 美國大學生性格同情心隨時間的變化:一項元分析。 S. 康拉特、E. 奧布萊恩和 C. 邢,載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評論》。 2010 年 8 月 5 日線上釋出。

  • 媒體接觸與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 R. 馬爾、J. 塔克特和 C. 摩爾,載於《認知發展》,第 25 卷,第 69-78 頁;2010 年。

賈米爾·扎基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也是斯坦福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 他是善良之戰的作者。

更多作者:賈米爾·扎基
SA Mind 第 21 卷第 6 期本文最初以“觀點:什麼,我會在乎?”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21 卷第 6 期(),第 14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11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