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的構成要素是什麼?每種文化都有相同的配方

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以類似的方式將音高、節奏等要素結合在一起

從嬰兒聽到的第一首舒緩的搖籃曲到陪伴逝者的葬禮輓歌,音樂是人類經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於歌唱文化基礎的最新發現已經確定,某些歌曲型別——無論是搖籃曲、舞蹈、情歌還是治癒旋律——在所有文化中都會出現。而且每種歌曲都有共同的跨文化聲音特徵。

透過分析來自世界各地的歌曲的民族誌描述和錄音資料庫,來自多所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聲音特徵(如音調、節奏和音高)的共性。圍繞分層和絃結構(調性)組織的旋律似乎是資料庫中包含的所有文化的共同屬性。文化內部的音樂差異大於文化之間的差異,這表明每種文化都在相同的社會背景下使用歌曲。

該研究試圖理解音樂學家之間關於歌曲是否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特徵,可能具有深刻的進化根源的爭論。達爾文認為,早期原始人在發展語言之前就會唱歌,並且音樂欣賞的某些方面似乎在人類大腦中是硬編碼的。“音樂是一種生物學上的人類功能,就像語言一樣,”蒙特利爾大學的心理學家伊莎貝爾·佩雷茨說,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因此,音樂是一種普遍的特徵,應該表現出普遍的屬性。”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週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人類確實共享一種“音樂語法”,哈佛音樂實驗室主任、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心理學家塞繆爾·梅爾說。“音樂是由世界各地相似的簡單構建模組構建而成的,”他說。

梅爾和他的同事們彙編了民族學家和人類學家在一個多世紀的研究中對 60 個社會創作的聲樂音樂的 4,709 篇書面記錄,並將它們與搖籃曲、情歌、治癒歌曲和舞蹈的唱片目錄相結合,建立了一個跨文化資料庫,他們將其稱為歌曲自然史 (NHS),該資料庫可線上獲取。他們專注於歌曲,因為與器樂不同,歌唱不依賴技術,並且具有明顯的生物學基礎。他們選擇了四種歌曲進行分析:搖籃曲、治癒歌曲、情歌和舞蹈。

哈佛大學人類學家、研究合著者曼維爾·辛格說:“我們的目標是有代表性地抽樣調查世界各地人們創作的音樂。“我們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你如何代表這種音樂?民族音樂學家正確地批評了使用單一方案的專案,例如用西方五線譜代表世界音樂,因為顯然[這]會帶來各種偏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辛格說,該團隊使用了一套分析方法。他們用西方記譜法轉錄歌曲,用音樂資訊檢索軟體對它們進行編目,並讓 30 位專家音樂學家和數百名外行人聆聽並對興奮度和愉悅度以及其他 качества 進行註釋。然後,他們應用機器學習分類器來測試每種歌曲的可識別聲音特徵是否能預測一首歌是搖籃曲還是在接受調查的 60 種文化中的其他歌曲。

分析表明,研究人員觀察到的每種文化中都存在音樂,並且歌曲主要在三個方面有所不同——它們的正式性、宗教性和喚醒度(或興奮程度)。這些共同的聲音特徵預測了歌曲在他們研究的每種文化中使用的背景。音樂還在旋律和節奏複雜性這兩個維度上有所不同。

辛格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共享某種認知機制,這種機制可能是專門為音樂而進化出來的,或者可能是為了分析聽覺環境等世俗目的而進化出來的。“基於這些認知機制,某些歌曲在某些行為背景下聽起來很合適。”

研究人員煞費苦心地糾正了任何西方民族誌學家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帶入他們對非西方文化研究的潛在偏見,並指出了他們工作的其他可能的限制:專家可能將自己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帶入註釋過程,並且資料沒有反映研究中包含的社會中的人們如何感知他們音樂中的調性。

一些音樂學家批評了該方法的某些方面。“使用西方記譜法來記譜例子,然後從這些記譜樂譜中得出結論,這是一種非常成問題的做法,”華盛頓大學的民族音樂學家夏農·達德利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節奏的微妙之處、音高區分的微妙之處、發音和音色——有很多東西對人們聽音樂的方式產生巨大影響,而這些東西在[西方]記譜法中是不存在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音樂理論家伊芙·普德里埃(Ève Poudrier)也同意這種觀點,她也沒有參與這項研究。普德里埃指出,研究人員對映到行為背景的音樂特徵之一是歌曲是大調還是小調。“大調[和]小調是一種音階分類系統,實際上只在西方音樂中準確,”她說。

梅爾說,五線譜記譜法只是研究人員用來分析歌曲的五種方法之一。“我們用五種方法中的每一種都發現了相同的結果——形式和功能在世界範圍內是相關的,”他說。“這表明,雖然轉錄確實遺漏了一些與歌曲演唱相關的資訊(如音色、歌詞、伴奏樂器等),但它們仍然捕捉到了關於歌曲中發聲的有意義的資訊。”他還說,使用大調或小調“僅僅是關於錄音中可聽到的音高模式。要麼它們存在,要麼它們不存在,這取決於資料來告訴我們這些特徵在形式和功能關係方面是否有意義。”辛格補充說,沒有一種方法是完美的,NHS 資料都是開放獲取的。“我們很樂意讓任何人使用替代方法來檢驗我們的結論,”他說。

維也納大學的認知生物學家 W. 特庫姆塞·菲奇(W. Tecumseh Fitch)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在《科學》雜誌上與人合著了一篇隨附評論。他說,音樂特質在人類中普遍存在這一發現與音樂性非常古老的觀點是一致的。“雖然這項[研究]當然不能證實達爾文的原始語言假說,但我認為它與音樂在我們的物種中非常古老的觀點是一致的,”他說。“它的多樣性令人驚歎,但與此同時……這些共性仍然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