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一個國家幸福?這很複雜

每個幸福的國家都不一樣

Globe sitting on table with national flags sticking out from sides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開篇寫道。托爾斯泰的這句話雖然著名,但也並不準確。它忽略了幸福是一種主觀體驗。因此,幸福的家庭和個人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我們現在知道,即使是國家,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感到幸福。

追求幸福已成為現代人類的標誌。毫不奇怪,世界各地湧現出許多衡量和報告幸福水平的國際努力。自2012年以來,《世界幸福報告》一直在根據各國的幸福水平對其進行排名。最新的報告將芬蘭列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連續六年),其次是丹麥和冰島。幸福水平最低的國家是阿富汗、黎巴嫩和獅子山。《世界幸福報告》中,美國排名第16位。有趣的是,不丹第四任國王在1972年提出了國民幸福總值(GNH)的概念,並宣佈它比國內生產總值更重要,作為衡量國家進步的指標。

幸福很重要。更幸福的人更頻繁地參與他們的社群並幫助他人,使他們成為繁榮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塑造一個國家的幸福。因此,個人幸福既成為個人目標,也成為集體努力。因此,隨著對個人福祉的追求幫助定義了當代社會,世界各國越來越關注促進集體幸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家使用“主觀幸福感”一詞來概括幸福和生活滿意度,這通常被稱為“幸福”。為了瞭解各國之間的這些差異,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高幸福水平國家的典型特徵。這些研究表明,更富裕的國家(人均GDP較高)也更幸福,這可能是因為財富允許獲得物質商品和公共服務,如教育和醫療保健。制度質量——例如,強大的法院和良好的法律——在塑造更幸福的國家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即透過遏制腐敗、便利訴諸司法的機會以及在政治程序中考慮個人利益。

此外,一個國家的文化也會影響主觀幸福感。根據已故的社會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的說法,民族文化關係到一群人共同擁有的信仰和原則,指導他們的行為、決策和互動。它經常從四個主要維度進行分析:個人主義、權力距離、男性氣質和不確定性規避。在個人主義國家,人們傾向於將自己的利益置於集體利益之上,從而導致更高的幸福水平。更幸福的國家也傾向於擁有較低的男性氣質(或更高的女性氣質)水平。女性化的社會傾向於表現出對合作、關懷、利他主義和男女平等機會的偏好,這會帶來公平感。男性化的社會提倡競爭、成就和不同的性別角色。更幸福的國家也傾向於更均勻地分配權力,稱為“低權力距離”,其特點是非正式的社會關係不受等級地位的約束,並且由選民而不是少數特權人士設定議程。最後,更幸福的國家似乎更能容忍不確定性,減少對冒險的焦慮,因此更有可能抓住生活中的機遇。儘管用這些術語描述的幸福國家的概況聽起來很統一,但所有幸福的國家都不一樣。這是因為每個國家都擁有塑造其獨特身份和經歷的各種文化、經濟和社會因素。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我們使用了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 (fsQCA),這是幸福領域的一項創新方法,來研究這種多樣性。結果表明,多種方法可以使一個國家擁有高度幸福感。例如,低權力距離、高個人主義、高男性氣質、低不確定性規避、高人均GDP和高制度質量是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等國家獲得高度幸福感的要素。這些國家強烈堅持資本主義原則,並且相對較少地強調社會安全網。這些社會中的個人傾向於將諸如自信(高男性氣質的典型特徵)和冒險等品質視為幸福的基本驅動力。儘管高男性氣質通常被認為對幸福有害,但在這些國家,以績效為導向似乎是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種獲得幸福的方法包括低男性氣質和高不確定性規避,其餘要素相同。這種方法適用於芬蘭和挪威等國家。他們擁有社會福利系統,提供更高程度的經濟和社會保障和可預測性。這些國家的人們非常偏愛平等(女性化社會的典型特徵)並欣賞可預測性的好處。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高不確定性規避似乎對幸福有益,因為可預測性可能會釋放個人的心理資源來追求自己的興趣。這兩種獲得高度幸福感的方法表明,在一個國家被認為是幸福所必需的要素可能不適用於其他國家。

我們還發現了導致國家幸福感低的各種方法。有趣的是,雖然高度幸福感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財富,但無論財富多少,不幸福感都會表現出來。事實上,國民收入與在一個國家群體(如黑山、土耳其、俄羅斯和塞爾維亞)中創造低主觀幸福感無關。在相對富裕的國家,可能存在顯著的社會和經濟差距、腐敗、社會動盪、政治不穩定以及對政治自由的限制。儘管國家富裕,但結果是整體幸福感水平較低。

這項研究的結論是,世界各國政府應採取靈活且適應性強的政策制定方法,認識到沒有一種一刀切的方法來促進福祉。政府不應試圖模仿成功國家的模式,而應設計和實施適合本國獨特特徵(如經濟狀況和文化價值觀)的政策。此外,為了促進集體幸福,政策制定者不僅要關注單一因素,還必須確保以正確的方式組合各種要素。此外,在建立主觀幸福感的通用或國際綜合指標時應謹慎,因為沒有單一的公式可以保證高度的幸福感。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Maria Conceição Pereira is a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oimbra, Portugal, and a researcher at the Center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 Research (CeBER). One of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s subjective well-being.

More by Maria Conceição Pereira

Filipe Coelho is a professor of market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oimbra, Portugal, and a researcher at the Center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 Research (CeBER). He is focused on issues pertaining to consumers, including their well-being.

More by Filipe Coelho

Graca Silva is a professor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at the Lisb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SEG) at the University of Lisbon, Portugal. She is a member of CSG/ADVANCE, a research center focused on 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ne of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s sustainability.

More by Graca Silv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