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最大的靈長類動物曾經生活過,它可能高達10英尺,重達440至660磅,在東南亞茂密的森林中蹣跚而行了數千年。它給科學家們留下了一些牙齒化石、四塊頜骨和一個巨大的謎團:這種巨大的生物為何滅絕?
在1月10日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為是什麼導致了巨猿的滅絕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一些科學家將巨猿簡稱為“Giganto”。研究表明,在數千年的時間裡,當地的旱季和雨季加劇,構成這種巨型靈長類動物森林家園的植物發生了變化。這意味著這些動物再也找不到足夠的營養食物來可靠地維持它們巨大的身體。它們為適應緩慢付出了代價:它們消失了,即使是今天體重可達200磅的小型親戚猩猩卻繁榮昌盛。
這是對目前關於巨猿滅絕假說的一個新角度,該假說認為,隨著茂密的森林在乾燥的氣候中讓位於更開闊的景觀,巨猿根本無法生存。但研究人員認為,滅絕發生在生態系統轉變的早期,遠早於樹木稀疏的時候。“當巨猿滅絕時,森林覆蓋率仍然很高,所以不僅僅是森林的退化。更多的是巨猿對這種不斷變化的植物群落的反應,”該研究的合著者,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年代地質學家Kira Westaway說。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巨猿的復原圖。圖片來源:Garcia/Joannes-Boyau/南十字星大學
Westaway和她的同事首先試圖查明巨猿消失的時間。該團隊採用了多種技術——四種用於測定沉積物年代,兩種用於測定化石年代——來研究來自中國11個洞穴的巨猿牙齒。結果表明,該物種大約在295,000到215,000年前之間滅絕,這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時間線。“如果你沒有對證據進行準確的年代測定,那麼你就會在錯誤的地方尋找線索,”Westaway說。
有了這個“滅絕視窗”,她和她的同事們開始拼湊出一幅巨猿消失前後不久的環境景象。特別是,研究人員研究了在洞穴中發現的花粉顆粒,並對這些顆粒進行分類,區分它們是代表樹木、灌木還是物種(如蕨類植物),這些物種通常在生態系統經歷破壞後迅速湧入。科學家們還透過觀察巨猿進食的微觀磨損模式直接分析了化石牙齒。
“在滅絕時期,我們看到牙齒上有更多的劃痕和凹坑,表明它當時正在吃更多的纖維食物,如樹皮和樹枝,”Westaway說。她和她的同事認為,這表明巨猿在氣候轉變的早期就失去了獲取更柔軟、更有營養的水果的機會。雖然猩猩能夠從上層樹冠中覓食並進行更長的覓食旅行,但它們巨大的表親體型太大,無法在樹木間盪來盪去,而是被迫在地面上搜尋它們能找到的任何東西——而這最終導致了這個物種的滅絕。“巨猿適應緩慢,無法適應,只是堅持同樣的 routine,這對它來說根本行不通,”Westaway說。
新墨西哥大學的人類學家Sherry Nelson研究過巨猿,但沒有參與這項新的研究。她說,她希望看到更多的資料和更深入的分析,然後再改寫這個物種滅絕的故事。她說,這個故事仍然可以歸結為巨猿失去了它生存所需的環境。“這與我之前的想法沒有改變,”她補充道。“這是一種森林動物。我們知道在這個時期,我們正在失去森林,你將會失去與森林相關的猿類。”
Nelson和Westaway都注意到,雖然巨猿因其神秘的滅絕而引人注目,但同樣引人注目的是猩猩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堅持了下來。“體型過大是有代價的,”Nelson說——而有史以來最大的靈長類動物為此付出了全部代價。瞭解是什麼觸發了這種動物的滅絕可能有助於科學家阻止其較小的表親在人類活動造成的劇變中步其後塵。
“巨猿是理解為什麼某些物種容易受到傷害,以及為什麼某些物種更具適應力的一個非常好的起點,”Westaway說。“我們迫切需要了解是什麼驅動了靈長類動物的滅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