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福德·E·克拉夫特是威斯康星大學綠灣分校海洋資助學院的生物學家,也是該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提供了以下概述:
“斑馬貽貝於 1988 年首次在五大湖被發現。從那時起,它們已被廣泛認為是具有巨大潛力改變水生生態系統和干擾商業活動的害蟲。這種小型軟體動物原產於東歐,具有兩個獨特的特徵,增強了其滋擾潛力。首先,斑馬貽貝擁有豐富的自由漂浮(浮游)幼蟲,使其能夠迅速傳播並在大型群體中定居。其次,在定居後,它們產生“足絲”,使其能夠附著在堅硬的表面上。後一個特徵提供了汙染堅硬表面的能力,包括人造結構。
“斑馬貽貝已從五大湖迅速蔓延到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大部分主要內陸河流。這種擴散得益於連線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廣泛內陸航運系統。在整個系統中運輸貨物的商業駁船也運輸了斑馬貽貝,無意中將貽貝帶到了新的區域。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在未連線到商業水道的湖泊中,斑馬貽貝的陸地蔓延速度要慢得多。到 1997 年初,北美內陸地區未連線到商業水道且受斑馬貽貝侵擾的湖泊不到 50 個。
“一旦斑馬貽貝在湖泊或河流系統中定殖,就沒有已知的‘靈丹妙藥’可以消除它們或控制它們的數量。大多數控制工作都集中在處理發電廠、工業設施和自來水公司的進水口和供水系統中的斑馬貽貝。儘管控制工作的經濟成本尚未達到 1990 年代初期政府官員預測的廣泛報道的 40 億美元水平,但已記錄的控制成本為 1.2 億美元。”
“斑馬貽貝帶來的生態系統變化是巨大的。在數量眾多的地區——例如薩基諾灣、伊利湖西部和綠灣——這些‘濾食性動物’已從水柱中清除了大部分小型可食用藻類。這種攝食活動淨化了水質,使光線能夠到達以前陰暗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現在可以維持大面積的水下植被和底棲藻類。現在,大量底棲無脊椎動物生活在巨大的斑馬貽貝群落中,以它們的廢物和未食用的食物為食。地表藍藻水華在斑馬貽貝佔優勢的水域中變得很常見,因為這些藻類經常產生毒素,漂浮在貽貝群落上方的水中,或者體積足夠大,可以抵抗斑馬貽貝的攝食。浮游動物群落也因斑馬貽貝引起的藻類食物供應變化而發生改變。”
“斑馬貽貝對其他動物最明顯和最顯著的影響是消除了五大湖重度侵擾地區的本土蛤蜊。北美洲本土有一種獨特而多樣的 Unionid 蛤蜊動物群;它們與雨林中時尚的動物一樣引人入勝和瀕危。斑馬貽貝附著在本土蛤蜊上並與其競爭,通常會導致它們死亡。透過這種方式,斑馬貽貝正在加速 Unionid 蛤蜊的消失——這種衰退是由人類對它們環境的其他改變引發的。”
“人們非常關注斑馬貽貝對魚類種群的潛在影響,但研究人員發現與魚類數量變化相關的例項很少。此類影響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候得到證實,但有兩個因素使這種偵探工作變得困難。首先,魚類種群變化很大,因此很難將任何變化與特定原因聯絡起來。其次,其他非本土魚類——例如歐亞鰕虎魚、圓鰕虎魚和白鱸魚——與斑馬貽貝同時進入並擴散到整個五大湖,因此很難確定魚類數量的哪種特定變化是由於哪種入侵者造成的。”
“在斑馬貽貝入侵之前,五大湖和內陸河流系統的棲息地已經因人類活動而得到廣泛改造。斑馬貽貝的影響只是人類帶來的一系列重大生態轉變中的又一個。人們發現一些斑馬貽貝引起的變化是有利的——例如,它們帶來了更清潔的水。其他影響,例如更頻繁和更持久的藍藻水華,通常不受歡迎。但一些最引人注目的生態變化,例如底棲無脊椎動物的變化或本土蛤蜊的喪失,卻被大多數人忽視了。”
“從歐洲對斑馬貽貝的經驗中可以得到一個教訓,即內陸湖泊的入侵將持續數百年。在斑馬貽貝首次入侵附近河流二百年後,白俄羅斯共和國的新湖泊仍在繼續被殖民。斑馬貽貝的數量最終可能會在某些湖泊中減少,但它們不太可能消失。我們將不得不學會與我們的新鄰居共處。”
唐納德·A·施洛瑟在美國地質調查局生物資源部所屬的密歇根州安娜堡市大湖科學中心研究斑馬貽貝。他補充了一些其他材料:
“在整個五大湖中,凡是食物充足足以支援斑馬貽貝和 related 非本土物種 quagga 貽貝的地方——即海灣和海岸線區域的溫暖水域,都可以發現它們。伊利湖西部一直是‘入侵’的重點,並提供了一個在不受環境限制的情況下生物體可以做什麼的例子。貽貝的數量現在相對穩定,儘管正在下降。據信,quagga 貽貝正在五大湖的部分地區取代斑馬貽貝,但這一過程才剛剛開始研究。”
“斑馬貽貝和 quagga 貽貝(統稱為 dreissenids,因為它們屬於 Dreissena 屬)將永遠存在。它們的數量和出現將根據環境限制而變化。貽貝對取水系統的影響可以透過適當的維護和工程設計來控制甚至阻止。”
“透過適當的維護和工程設計,現在可以防止水管堵塞。一般來說,這些貽貝傾向於聚集在進水口處,這些進水口處的流量已經受到管道或其他裝置的限制。對於船伕來說,特別令人擔憂的是,貽貝會汙染某些船型中為發動機冷卻水供水的進水口。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些冷卻問題可能會損壞甚至透過過熱損壞發動機。人們還認為,攜帶‘附著’貽貝乘客的休閒船隻經常將入侵者引入新的地點和新的水系統。”
“dreissenid 貽貝帶來的最顯著的變化是水中能見度提高(貽貝過濾掉大的顆粒物)。貽貝導致本土 Unionid 蛤蜊大量死亡(儘管有些蛤蜊似乎能夠與斑馬貽貝共存),改變了水道底部生物群落的構成,並減少了浮游生物群落。透過過濾水,貽貝似乎正在產生‘級聯’效應,從而改變了其他物種的水的營養價值。例如,在伊利湖西部,蜉蝣若蟲在消失 40 年後又回到了沉積物中。這一事件預計幾十年後才會發生;然而,由於存在大量貽貝,這種迴歸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就發生了。”
張天奧(Terry)J. Chang 是一位環境水利工程師,也是俄亥俄大學土木工程系的教授,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控制斑馬貽貝。以下是他的回覆:
“斑馬貽貝入侵五大湖最初讓科學家感到驚訝。自 1988 年以來,爭論的焦點一直是如何透過化學或機械方法阻止它們進入問題區域。在爭論持續進行的同時,水務機構和行業正忙於處理斑馬貽貝帶來的問題,即進水口和管道系統的汙損。人們認為問題遠未結束。事實上,在整個密西西比河系統中,包括俄亥俄河和阿肯色河,都發現了斑馬貽貝。”
“人們還認為,使用化學品處理問題造成的損害可能比斑馬貽貝本身造成的生態危害更大。因此,研究人員強調使用非化學方法進行控制,希望大自然能夠友好地接受這些外來物種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從類似的意義上說,大自然也被迫接受‘外來結構’,例如高速公路和大壩。”
“一種使用降低溶解氧來控制斑馬貽貝活動的控制方法於 1994 年 12 月獲得美國專利(專利號 5,376,282)。一種使用真空系統的機械裝置,其中結合了降低氧氣的方法,已在實驗室中對斑馬貽貝進行了成功測試;1996 年 11 月,它也獲得了美國專利(專利號 5,578,116)。”
克里斯汀·M·卡斯特是威斯康星州拉克羅斯市上密西西比科學中心的另一位美國地質調查局生物資源部成員,她提供了另一種觀點:
“斑馬貽貝的積極一面經常被忽視。斑馬貽貝雖然對五大湖生態系統的某些部分有害,但實際上對某些物種有利。潛水鴨,如小 scaup 和大 scaup,以及普通金眼鴨,現在在遷徙穿過五大湖期間大量食用斑馬貽貝。在伊利湖,近 99% 的小 scaup 食物是斑馬貽貝,79% 的普通金眼鴨食物是斑馬貽貝。其他一些遷徙穿過五大湖的潛水鴨——如紅頭潛鴨、小 bufflehead 和帆布背潛鴨——也吃斑馬貽貝,但程度較輕。這些資料可在以下出版物中找到:Custer, C. M., 和 T. W. Custer。“斑馬貽貝入侵後五大湖潛水鴨的食物習性。” 載於Journal of Field Ornithology,第 67 卷(1996 年),第 86-99 頁。
“有一些跡象表明,斑馬貽貝在五大湖的存在正在改變某些潛水鴨物種的遷徙和越冬模式。由於這種現在豐富的食物來源,更多的鴨子正在遷徙穿過五大湖並在遷徙穿過五大湖時停留更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