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否認者被指責 практикует 偽科學,智慧設計創造論者、占星家、不明飛行物學家、超心理學家、替代醫學從業者,以及任何偏離科學主流的人也常常被如此指責。事實上,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界限問題,因其範疇過於寬泛,邊緣模糊,且“偽科學”一詞容易被濫用為形容詞,來反對任何因任何原因而不喜歡的觀點,而臭名昭著地充斥著定義上的分歧。科學哲學家馬西莫·皮格里奇在 2010 年出版的著作《高蹺上的謬論》(芝加哥大學出版社)中承認,不存在“明確的檢驗標準”,因為“科學、非科學和偽科學之間的界限比波普爾(或者,就此而言,大多數科學家)希望我們相信的要模糊和更具滲透性得多。”
卡爾·波普爾率先提出了他稱之為“劃界問題”的問題,即尋找一個標準來區分實證科學(例如 1919 年成功檢驗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案例)和偽科學(例如弗洛伊德的理論,其追隨者只尋求證實證據,而忽略反駁案例)。如果日食資料沒有顯示出太陽引力場彎曲星光所需的偏轉,愛因斯坦的理論可能會被證偽。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論永遠無法被證偽,因為沒有可證偽的可檢驗假設。因此,波普爾著名地宣佈“可證偽性”為劃界的最終標準。
問題在於,許多科學是不可證偽的,例如弦理論、關於意識的神經科學、宏大的經濟模型和地外生命假說。關於最後一點,除非我們搜尋宇宙中每個星系中每顆恆星周圍的每顆行星,否則我們能肯定地說外星人不存在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史學家邁克爾·D·戈丁在他即將出版的著作《偽科學戰爭》(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2 年)中補充道:“世界上沒有人自稱為偽科學家。沒有人會在早上醒來並心想,‘我今天就去我的偽實驗室,進行一些偽實驗,試圖用偽事實來證實我的偽理論。’”正如戈丁用詳細的例子記錄的那樣,“個別科學家(與整體的‘科學界’不同)只有當他們感到受到威脅時,才會將某種學說指定為‘偽科學’——不一定是被新思想本身威脅,而是被這些思想所代表的關於科學權威、科學獲取資源的能力或某些更廣泛的社會趨勢所威脅。如果一個人沒有受到威脅,就沒有必要猛烈抨擊被認為是偽科學的東西;相反,一個人會繼續自己的工作,並愉快地忽略那些怪人。”
我稱創造論為“偽科學”,不是因為它的支持者在做糟糕的科學——他們根本沒有做科學——而是因為他們威脅到美國的科學教育,他們破壞了政教分離的牆,並且他們混淆了公眾對進化論的本質以及科學是如何進行的理解。
也許,這裡有一個解決劃界問題的實用標準:科學家的行為反映在某個想法的實際效用上。也就是說,革命性的新想法是否引起了工作科學家的任何興趣,以便在其研究計劃中採用,是否產生了任何新的研究方向,是否帶來了任何新的發現,或者是否影響了任何現有的假設、模型、正規化或世界觀?如果不是,那麼它很可能是偽科學。
我們可以透過科學家所做的事情,而不是科學是什麼,來區分科學和偽科學。科學是一套旨在檢驗假設和構建理論的方法。如果一個科學家群體積極採用一個新想法,並且這個想法隨後在領域內傳播,並被納入到研究中,從而產生有用的知識,這些知識反映在簡報、出版物,尤其是新的探究和研究方向中,那麼它很可能是科學。
這種實用性的劃界標準具有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平等主義而非精英主義、非歧視性而非偏見的優點。讓思想市場中的科學消費者來決定什麼是好的科學,從科學家自身開始,並透過編輯、教育工作者和讀者進行過濾。至於偽科學的潛在消費者,那是懷疑論者的工作,但與往常一樣,買者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