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經
The Conversation 許可轉載,The Conversation 是一家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最近有關在牛奶中發現 H5N1 禽流感病毒的報道引發了人們對美國牛奶供應飲用安全性的疑問。美國聯邦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表示,答案是肯定的,只要牛奶經過巴氏消毒。
儘管如此,未經巴氏消毒的生牛奶銷量正在上升,儘管健康專家警告說,生牛奶可能含有高濃度的病毒以及許多其他病原體。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作為一名在生牛奶銷售合法的州工作的推廣食品科學家,我提供技術支援,以幫助加工商生產高質量、安全的乳製品。我還喜歡幫助人們瞭解牛奶標籤上令人困惑的巴氏消毒方法,以及為什麼專家強烈反對食用生牛奶和生牛奶製品。
是什麼讓牛奶變得不安全
乳製品與許多食品一樣,具有可能導致多種疾病甚至死亡的內在風險。我們的牛奶來自戶外放牧和在穀倉中生活的動物。牛奶從農場用罐車收集,然後運送到加工廠。這些環境為病原體汙染提供了許多機會,這些病原體可能導致疾病和使食物變質。
例如,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來自土壤和水等環境來源。輕度李斯特菌感染會導致類似流感的症狀。不幸的是,更嚴重的病例太常見了,可能導致孕婦流產,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導致死亡。
其他常見的與奶牛和生牛奶相關的病原體包括大腸桿菌,它可能導致嚴重的胃腸道感染,並可能導致腎臟損傷;彎曲桿菌,美國腹瀉病最常見的原因;以及沙門氏菌,它會導致腹痛、腹瀉和其他症狀。
用熱量保持飲料安全
在 19 世紀 60 年代,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發現,加熱葡萄酒和啤酒可以殺死導致變質的微生物,這在當時的法國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這種加熱過程後來被稱為巴氏消毒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被美國採用,當時牛奶是美國所有食源性疾病爆發事件的 25% 的原因。1973 年,聯邦政府要求在美國跨州銷售的所有牛奶都必須經過巴氏消毒,1987 年,它禁止了生牛奶的州際銷售。
巴氏消毒法將食品的每個顆粒加熱到特定溫度,並持續一段時間,以便殺死與該產品相關的最耐熱病原體。不同的生物體對熱的反應不同,因此需要進行受控的科學研究,以確定在給定溫度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殺死特定的生物體。
自 1924 年以來,美國的巴氏消毒法一直以“A”級巴氏消毒牛奶條例為指導,這是一份聯邦指導檔案,每兩年更新一次,以反映當前的科學,並已被所有 50 個州採用。美國的巴氏消毒裝置必須滿足嚴格的要求,包括衛生設計、安全控制和材料標準。
巴氏消毒方法
乳製品加工商可以選擇幾種不同的巴氏消毒型別。如果操作正確,所有這些方法都會產生相同的結果:無病原體的牛奶。加工商可能會將牛奶處理時間或溫度延長到最低限度以上,以提供額外的安全邊際,或減少可能導致牛奶變質的細菌,從而延長產品的保質期。
罐式巴氏消毒機,也稱為間歇式巴氏消毒機,通常被處理量有限的小規模加工商使用。牛奶被泵入帶有攪拌器的溫控罐中,加熱到最低 145 華氏度(63 攝氏度),並在那裡連續保持 30 分鐘。然後冷卻並從罐中泵出。
用於商業牛奶的最常見方法是高溫短時巴氏消毒,它可以處理大量的牛奶。牛奶以高速泵送透過一系列薄板,以達到最低溫度 161 華氏度(71 攝氏度)。然後在保持管中行進 15 秒,並自動檢查溫度以確保安全並進行冷卻。
最複雜和昂貴的系統是超巴氏消毒機和超高溫巴氏消毒機,它們在幾秒鐘內以高於 285 華氏度(140 攝氏度)的溫度對牛奶進行巴氏消毒。這種方法破壞了許多腐敗微生物,使牛奶的保質期比其他方法顯著延長,儘管有時以這種方式生產的產品具有更濃郁的“煮熟”風味。
超高溫產品在無菌環境中加工,並採用無菌包裝,如內襯紙箱和塑膠袋。它們在開封前可以常溫儲存長達一年。超高溫包裝使孩子們每天都可以安全地將牛奶帶到學校午餐。
牛奶中的禽流感
在牛奶中檢測到禽流感病毒碎片是乳品行業面臨的新挑戰。科學家們尚未完全瞭解對人類的風險,但正在學習。
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表明,病毒顆粒最終會進入受感染奶牛的牛奶中,但巴氏消毒會使病毒失活。然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建議消費者不要飲用生牛奶,因為關於生牛奶是否可能傳播禽流感的資訊有限。
該機構還敦促生產商不要生產或銷售生牛奶或生牛奶製品,包括用出現疾病症狀的奶牛的牛奶製成的乳酪。
任何時候都不宜感染食源性疾病,現在是冰淇淋季的開始。在禽流感出現在新物種中且科學家仍在研究其傳播方式之際,我同意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觀點,即生牛奶帶來的風險不值得冒。
本文最初發表於The Conversation。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