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義是一種遺傳特徵嗎? —Daniel Hall,加利福尼亞州,海濱
Nicholas R. Eaton,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博士生,回應道,與臨床心理學教授Robert F. Krueger以及博士生Jaime Derringer和Abigail Powers合作撰寫:
人們常常不遺餘力地幫助 完全陌生人,而沒有明顯的個人利益。我們許多人認為利他主義是父母教導的東西——要友善,
不要嘴裡塞滿食物時說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科學表明,利他主義的衝動在很大程度上是本能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利他主義是一種遺傳特徵的有力證據來自對我們近親黑猩猩的研究。黑猩猩不像人類那樣教導幼崽要友善,但在2007年,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黑猩猩確實會表現出無私的行為,幫助他們的人類看護者拿到棍子,或幫助不熟悉的黑猩猩開啟裝滿食物的籠子,而不期望得到回報。
此後不久,來自同一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另一個團隊也發現了利他主義行為在人類中也是天生的證據。2009年,研究人員報告稱,18個月以下的嬰兒會做出利他行為,例如幫助成人拿到物體或開啟櫥櫃門。嬰兒對他人需求的關注很可能先於他們
完全理解與無私相關的社會壓力。
然而,基因並不能完全說明是什麼促使人們變得慷慨。透過檢查同卵雙胞胎(他們幾乎共享100%的基因)和異卵雙胞胎(他們共享50%的基因)的利他主義,研究人員可以估計基因和環境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無私的傾向和行為。總體而言,這些雙胞胎研究表明,基因解釋了利他主義傾向的30%到60%,其餘的變異來自文化或社會影響。
有趣的是,一些研究表明,基因的影響可能會隨時間而變化。例如,英國的科學家表明,年幼兒童的利他行為主要來自他們的環境,例如家庭的信仰體系。然而,在青少年時期,當青少年通常變得更加獨立時,基因對利他主義的影響要大得多。
當我們經歷 déjà vu 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Jennifer Cashen,北卡羅來納州卡爾博羅 Paul Reber,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回答:
儘管科學家尚未 確切指出當一個人經歷 déjà vu 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但他們可以根據記憶模型做出很好的猜測。所有記憶理論都承認,記憶需要兩個協同過程:熟悉感和回憶。熟悉感發生得很快,在大腦回憶起感覺的來源之前。有意識的回憶依賴於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而熟悉感則依賴於內側顳葉皮層的區域。
當這些協同過程不同步時,我們可能會體驗到 déjà vu,這是一種強烈且常常令人不安的感覺,即某種情況是熟悉的,即使它以前從未發生過。當一個全新的情況與我們記憶中儲存的其他事件非常相似時,就會發生這種感覺。例如,即使您從未去過德克薩斯州,德克薩斯州的機場也可能讓您感到有些熟悉。可能是因為該機場與記憶中儲存的單個事件非常相似——也許您最近在電影或雜誌中看到了該機場。也可能是因為訪問類似機場的許多記憶創造了您去過這個機場的感覺。Déjà vu 是這種記憶錯誤的更強烈版本。
關於 déjà vu 神經機制的最佳證據來自對長期經歷 déjà vu 的患者的研究,大約60%的人至少經歷過一次 déjà vu。2005年,英國利茲大學的認知神經心理學家描述了兩名患有複發性和持續性 déjà vu 感覺的患者。這些患者拒絕閱讀報紙或看電視,因為他們感覺好像以前已經看過所有內容了。他們發現很難購買雜貨,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剛剛購買了這些物品。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患者的前額葉和顳葉區域受損。對這些區域的損害可能導致患者的熟悉感迴路頻繁觸發,即使他們在新的環境中也是如此。在未受損的大腦中,déjà vu 很可能由於這些相同區域的處理錯誤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