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現場令人毛骨悚然的影像在30年後仍然縈繞在我們心頭。今日的切爾諾貝利是什麼樣子?
1986年4月26日,一次錯誤的安全性測試導致烏克蘭普里皮亞季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當時,普里皮亞季是蘇聯的一部分。)隨後,幾個因素共同導致了前所未有的、廣泛的100多種放射性元素散落到周圍城鎮和城市。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首先,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那樣的RBMK反應堆沒有像混凝土和鋼製穹頂這樣的安全殼結構。其次,爆炸引發的火災持續燃燒了近十天,進一步摧毀了反應堆周圍的建築物。最後,一旦空氣能夠進入反應堆堆芯,石墨塊(旨在調節工作反應堆中的反應)也著火了。
在爆炸發生後的數小時、數天和數週內,包括鈽、碘、鍶和銫在內的放射性元素汙染了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約1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在風的吹送下,這些元素後來在遠至瑞典和芬蘭以及整個北半球都被檢測到。
普里皮亞季和切爾諾貝利隔離區
普里皮亞季的全體居民,約5萬人,距離事發地僅三公里(約1.8英里),都被疏散了。但疏散直到爆炸發生36小時後才開始。許多人不瞭解災難的嚴重性,以為他們只會離開幾天。他們被禁止攜帶許多物品,包括寵物,因為擔心受到汙染。他們匆忙的撤離留下了一座今天看來時間彷彿靜止的城鎮:一個洋娃娃躺在生鏽的遊樂場裝置上,超市被大自然接管,摩天輪永遠停止了轉動。
在爆炸發生後的幾周和幾個月裡,估計總共有12萬到20萬人在切爾諾貝利隔離區(覆蓋站點半徑30公里範圍內的所有區域,約1000平方英里)被疏散。
預計該地區將在數千年內都無法居住。許多放射性元素迅速衰變,但最危險的元素——碘-131、鍶-90和銫-137——的半衰期分別為8天、29年和30年。在化學中,半衰期的定義意味著初始銫的一半衰變需要30年。然後,剩餘的一半再衰變又需要30年。但在研究切爾諾貝利時,科學家們瞭解到銫的“生態半衰期”(即該元素從當地環境中實際消失所需的時間)要長得多。雖然供水中的汙染情況有所改善,但土壤中的放射性水平仍然高於30年半衰期的預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