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網路習慣與心理健康的探討

研究人員在人們的線上行為中找到抑鬱症的線索

請思考以下兩個問題。第一:你是誰?是什麼讓你與同齡人不同,從你購買的東西、你穿的衣服,以及你駕駛(或拒絕駕駛)的汽車來看?是什麼讓你的基本心理構成獨一無二——讓你做你所做的事情、說你所說的話、感受你所感受的事情的那部分?第二個問題:你如何使用網際網路?

儘管這些問題可能看似不相關,但它們並非如此。顯然,你網際網路使用的內容可以暗示某些心理特徵。花很多深夜玩高風險的網路撲克?很可能你是一個冒險者。喜歡在YouTube上釋出自己唱卡拉OK的影片?顯然是一個外向者。但是,你網際網路使用的機制又如何呢——你多久給別人發電子郵件、線上聊天、流媒體,或進行多工處理(從一個應用程式或網站切換到另一個)?這些行為——無論其內容如何——也能預測心理特徵嗎?近期

研究表明,計算機科學家、工程師和心理學家團隊進行的研究表明,這可能是可能的。事實上,他們的資料表明,這種分析可以預測自我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方面:經歷抑鬱症的傾向。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首先,研究團隊要求200多名志願者填寫一份關於“近期情感體驗”的調查問卷;志願者們不知道的是,一項著名的抑鬱症測量指標——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

CES-D)量表——已嵌入到這份調查問卷中。然後,研究人員將隱藏的抑鬱量表上的得分與個人網際網路使用趨勢相關聯,並將其分為三類:“聚合”,表示透過網路傳送和接收的資訊量;“應用程式”,表示正在使用的程式的廣泛類別(例如,電子郵件、瀏覽網頁、下載媒體);以及“熵”,表示資訊流中隨機性的程度(本質上,某人同時向多個基於網路的資源傳送和接收資訊的程度)。

同樣,研究人員不知道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看什麼(例如,抑鬱症支援小組——一個明顯的線索),而僅僅是如何使用網際網路。所有資料類別都沒有提供關於人們訪問哪些網站、電子郵件或聊天內容或下載的檔案型別的具體資訊——它們只是表明人們使用不同廣泛類別的基於網路的資源的程度,以及人們同時使用多種資源的傾向差異。

事實證明,非常具體的網際網路使用模式與抑鬱傾向可靠地相關。例如,點對點檔案共享、頻繁傳送電子郵件和線上聊天,以及快速在多個網站和其他線上資源之間切換的傾向,都預示著更容易出現抑鬱症狀。儘管這些行為預測抑鬱症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每種行為都與之前關於抑鬱症的研究相符。快速在網站之間切換可能反映了快感缺乏症(體驗情感的能力下降),因為人們拼命尋求情感刺激。同樣,過度傳送電子郵件和聊天可能意味著相對缺乏牢固的面對面關係,因為人們努力與遠方的朋友或網上認識的新朋友保持聯絡。

這些資料尤其重要,原因有幾個。抑鬱症既普遍又危險。來自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的最新估計表明,美國目前約有10%的成年人患有臨床抑鬱症——這種抑鬱症包括飲食、睡眠和注意力模式紊亂、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以及持續感到自己是失敗者等症狀。對於其他人群,這些估計甚至更高;例如,美國大學健康協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 2011年的一份報告發現,30%的大學生在過去一年中“感到非常沮喪,以至於難以正常工作”。

儘管抑鬱症對生活有嚴重的負面影響,但這種疾病卻出了名的難以診斷。

估計表明,多達三分之二的抑鬱症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患有可治療的疾病,因此沒有尋求治療。即使那些尋求治療的人——無論是自願的還是應朋友、家人或醫生的要求——也常常羞於承認自己的症狀。任何依賴自我報告的診斷——無論是自我管理的測試還是醫生辦公室的臨床訪談——都容易出現選擇性報告。沒有人想抑鬱,因此,許多患有抑鬱症的人可能會從他們希望感受的角度而不是他們實際感受的角度來回答。

這樣,診斷有抑鬱症風險的人類似於診斷有自殺風險的人。最脆弱的人——實際打算實施自殺行為的人——不太可能透露這些資訊。因此,臨床心理學家開發了測試自殺意圖的方法,以規避自我報告問題;例如,透過使用

內隱方法,這些方法可能會揭示患者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意圖。

將網際網路使用與抑鬱症聯絡起來的資料最令人興奮的意義或許在於,抑鬱傾向的線索可以被及早發現,不僅在有機會進行專業診斷之前,甚至可能在人們意識到自己患有抑鬱症之前。像跟蹤網際網路使用這樣簡單的干預措施,就可以使普遍且危險的疾病——抑鬱症——能夠更早、更有效、更廣泛地被發現和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