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體驗在大腦的哪個位置?3月3日,迪帕克·喬普拉在加利福尼亞州卡爾斯巴德舉行的“聖賢與科學家研討會”上向我提出了這個問題。一群演講者認為,神經科學家在神經活動如何轉化為意識體驗(如紅色)方面缺乏完整的理論,這意味著物理主義方法是不充分或錯誤的。喬普拉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詳細闡述,主觀體驗是電化學活動的結果,這個觀點仍然只是一個假設。它與意識是根本的,並且意識引起大腦活動,創造物質世界的屬性和物體的觀點一樣,都只是猜測。
當米莉阿姨的大腦因阿爾茨海默病死亡時,她的思想在哪裡?我反駁喬普拉。米莉阿姨是宇宙中一種短暫的行為模式,她回到了她從中產生的潛力之中,喬普拉回應道。在東方傳統的哲學框架中,自我認同是一種幻覺,開悟的目標是超越到一個更普遍的非區域性、非物質的身份。
然而,大腦創造意識的假設比意識創造大腦的假設有更多的證據支援。例如,顳葉梭狀回的損傷會導致臉盲症,而刺激同一區域會導致人們自發地看到面孔。中風引起的大腦視覺皮層區域V1的損傷會導致意識視覺感知的喪失。意識體驗的變化可以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腦電圖和單神經元記錄直接測量。神經科學家甚至可以在受試者有意識地意識到所做的決定之前,透過大腦掃描活動來預測人類的選擇。僅使用腦部掃描,神經科學家甚至能夠在電腦螢幕上重建某人正在看到的東西。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成千上萬的實驗證實了神經化學過程產生主觀體驗的假設。神經科學家們在哪種物理主義理論最能解釋心智問題上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這並不意味著意識創造物質的假設具有同等地位。為了辯護,喬普拉給我發了一篇2008年發表在《心智與物質》雜誌上的論文,作者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認知科學家唐納德·D·霍夫曼:《意識實在論與身心問題》。意識實在論斷言,客觀世界,即其存在不依賴於特定觀察者的感知的世界,完全由有意識的主體組成。意識是宇宙的根本,併產生粒子和場。霍夫曼寫道,它不是宇宙進化史上的後來者,不是從無意識的物質和場的複雜相互作用中產生的。意識是第一位的;物質和場的存在依賴於它。
意識是宇宙的根本的證據在哪裡?在這裡,霍夫曼轉向人類觀察者如何構建物體的視覺形狀、顏色、紋理和運動。他認為,我們的感官並沒有在大腦中構建物理現實的近似,而是更像一個圖形使用者介面系統,它與計算機內部實際發生的事情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在霍夫曼看來,我們的感官運作是為了構建現實,而不是重建現實。此外,它不需要獨立存在的物理物體的假設。
意識如何使物質物質化?我們沒有被告知。在物質存在之前,意識在哪裡(以及如何)存在?我們不禁想知道。據我所知,所有證據都指向大腦引起心智,但沒有證據表明存在反向因果關係。事實上,整條推理路線似乎都基於類似於“上帝補缺”的論證,即物理主義的空白被非物理主義的主體填補,無論是全知的神靈還是有意識的主體。
沒有人否認意識是一個難題。但在我們將意識提升到能夠創造自身現實的獨立主體的水平之前,讓我們給那些我們確實擁有的關於大腦如何創造心智的假設更多的時間。因為我們確切地知道,可測量的意識會在大腦死亡時消亡,所以在被證明並非如此之前,預設的假設必須是大腦引起意識。我思故我在。
大眾科學線上
在ScientificAmerican.com/jul2012評論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