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渦旋怎麼了?

極地渦旋今年已經加強,加劇了當前溫和的天氣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這個月,美國東半部地區異常溫暖,許多地方可能會迎來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十二月。紐約市平安夜可能會高達 72°F。華盛頓特區預計將達到 70 多華氏度,邁阿密將達到 80 多華氏度。 這種明顯不像聖誕節的天氣背後的一個因素是,它與過去幾年異常寒冷的冬天有關:臭名昭著的極地渦旋

但是,如果你喜歡溫暖的冬日,那就趁現在好好享受吧。因為雖然目前極地渦旋的狀態讓人們白色聖誕節的夢想暫時落空,但一位科學家表示,轉變可能很快就會到來,可能會在 1 月份迎來更典型的冬季仙境。

在過去的兩年裡,“極地渦旋”一詞成了北極冷空氣的凜冽爆發的代名詞,讓從波士頓到亞特蘭大的人們都冷得瑟瑟發抖(畢竟,“極地”就在這個名字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極地渦旋是大氣層的一個特徵,它被定義為環繞北極的快速移動的氣流,由於寒冷黑暗的北極和溫暖的熱帶地區之間溫差增大,在寒冷的月份形成。實際上存在兩個渦旋,一個位於上層大氣層,稱為平流層,另一個位於下層,即我們天氣發生的對流層。這兩個特徵相互作用,會影響北極以外地區的氣象活動。

極地渦旋還與大氣層中的其他特徵和通量相互作用,這導致它的強度隨時間變化。

當極地渦旋強勁時,就像現在這樣,它會將北極空氣圈在裡面。 這也是目前美國東部天氣如此溫和的部分原因。 但是,當渦旋受到擾動或減弱時,氣流就會變得更加不穩定,並可能形成寒冷空氣向南侵襲——這是我們在過去幾個冬天多次看到的情況。 私人公司大氣與環境研究公司 (AER) 的大氣科學家猶大·科恩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極地渦旋在仲冬達到頂峰時尤其容易受到這種減弱的影響。

而這正是科恩預測將在 1 月份發生的事情。

科恩預計,未來幾周內,一些能量脈衝將從低層大氣向高層大氣傳遞,從而擾動和削弱極地渦旋。 科恩在一篇 AER 部落格文章中寫道,這種減弱將有利於美國東部氣溫下降,並可能導致暴風雪增多。

一些研究表明,北極的快速變暖(其速度約為全球平均速度的兩倍)可能正在影響極地渦旋。 科恩和其他人認為,海冰減少和西伯利亞積雪增加是這種放大的兩種表現,它們正在對極地渦旋產生削弱影響,這可能會助長更多北極冷空氣的爆發。

科恩認為,他預計在未來幾周內擾動渦旋的能量脈衝與今年秋冬季存在的特定低海冰和高積雪區域有關。

但這項研究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科恩說:“許多人認為,北極放大的任何影響都無法在高於大氣層內在或自然變率的噪聲之上被檢測到。”

如果極地渦旋減弱帶來的北極寒流在下個月襲來,身為冬季天氣愛好者的科恩將歡迎這種轉變。 起初,他並不介意波士頓在經歷了去年的史詩級暴雪後得到喘息的機會,“但我不得不承認,我想念冬天了,這真是太瘋狂了,”他說。

本文經氣候中心許可轉載。 該文章於 2015 年 12 月 22 日首次發表

Andrea Thompson is an associate editor covering the environment, energy and earth sciences. She has been covering these issues for 16 years. Prior to joining 大眾科學, she was a senior writer covering climate science at Climate Central and a reporter and editor at Live Science, where she primarily covered earth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She has moderated panels, including as pa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dia Zone, and appeared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interviews on major networks. She holds a graduate degree in science,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 as well as a B.S. and an M.S. in atmospheric chemistry from th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llow Thompson on Bluesky @andreatweather.bsky.social

More by Andrea Thomps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