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型超新星可能是侮辱和傷害的終極結合——一顆恆星從伴星那裡竊取物質,達到臨界質量,變得不穩定,然後釋放出足以粉碎其受害者的核爆炸。
在這些案例中,罪魁禍首很清楚:Ia型超新星源於小型、緻密恆星(稱為白矮星)的災難性爆炸。但受害者的身份卻不明朗。傳統上,科學家認為受害者是類似太陽的主序星或膨脹的巨星。最近的研究表明,鮮為人知的機制——兩顆白矮星配對,其中一顆吞噬其軌道伴星,然後在作為超新星爆炸前——發揮著重要作用。
9月27日《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支援了後一種觀點,結論是隻有少數Ia型超新星源於主序星或巨星。(《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加那利群島天體物理研究所的喬納伊·岡薩雷斯·埃爾南德斯和他的同事尋找了1006年從地球上看到的Ia型超新星爆發的受害者恆星的殘骸。他們一無所獲。缺乏倖存的伴星似乎排除了任何大型恆星作為伴星的可能性,因為這種恆星的核心應該經受住了爆炸,並且今天仍然可見。但白矮星不會留下任何痕跡。結合其他主要徒勞的超新星倖存者搜尋,研究人員估計,只有不到20%的Ia型超新星起源於經典假設的場景。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加利福尼亞州聖巴巴拉市拉斯昆布雷斯天文臺全球望遠鏡網路的的天文學家安德魯·豪威爾稱20%這個數字“嚴重誇大了”。他指出,一顆比太陽稍小的普通恆星也不會留下任何可探測的痕跡,並且符合1006超新星伴星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