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27億年前,在今天的南非普里斯卡附近的奧姆德拉艾斯夫雷農場,一場短暫的暴雨降落在最近火山爆發的火山灰層上。雨滴形成了微小的隕石坑,被更多的火山灰掩埋,經過漫長的歲月,火山灰硬化成岩石。在更接近現代的時候,其他的暴雨侵蝕了岩石,暴露了太古代雨滴的化石記錄。研究人員現在正在研究這些化石雨滴,以更多地瞭解早期地球的大氣層。
透過使用雷射掃描隕石坑——並將凹痕與今天形成的凹痕進行比較——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天體生物學家桑喬伊·索姆和他的同事們推匯出了早期大氣層施加的壓力的測量值。科學家們在3月28日線上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報告中指出,遠古時期的大氣可能比現在的大氣密度要小。
該決定的關鍵是雨滴的大小。早在1851年,先驅地質學家查爾斯·萊爾就提出,測量化石雨滴的凹痕可能會揭示關於古代大氣層的細節。大氣層拖拽著每一滴雨滴,根據其大小限制其下降速度。如果能夠確定古代雨滴的大小,就可以確定大氣層可能有多厚。為了弄清楚古代液滴的大小,索姆和他的同事們發揮了創造力。他們收集了2010年冰島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爆發以及夏威夷的火山灰,並從27米的高度釋放了各種大小的液滴。然後,他們使用髮膠和低粘度液體聚氨酯塑膠將這些現代隕石坑變成“岩石”。透過比較古代和新的隕石坑,他們得出結論,古代液滴的大小範圍為3.8至5.3毫米。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將這些數字代入雨滴大小、速度和大氣密度之間的數學關係表明,早期地球的大氣壓力可能與現在的大氣壓力相同或只有現在的一半。
這一發現揭示了另一個早期地球之謎,即所謂的“暗淡太陽悖論”:數十億年前,太陽輻射較少,因此地球受到的熱量也較少,但化石記錄表明,當時的氣候是溫暖的。但是,如果大氣層不比現在稠密,它是如何保持如此多的熱量的呢?最簡單的解釋是,地球擁有富含溫室氣體的大氣層,能夠捕獲大量分子熱量。這些氣體可能起源於火山和微生物生命。“天空可能因這些氣體而變得朦朧,”索姆說。
與這種情況相符的是,3月18日線上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研究表明,早期大氣層經歷了“碳氫化合物霧霾”時期,其中包括甲烷等強效溫室氣體。這種霧霾——今天可能正在重新形成——有助於捕獲年輕太陽的熱量,使微生物的生活變得舒適——也可能為其他行星上的生命提供訊號。�
本文以“遠古降水”為題發表在印刷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