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氣候協議意味著什麼?

兩國已做出承諾,這可能標誌著國際社會在減緩氣候變化努力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儘管它們的承諾是否現實仍有待觀察

中國和美國於 11 月 12 日宣佈計劃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可能標誌著國際社會在限制氣候變化努力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

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上發表講話時承諾,到 2025 年,美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將在 2005 年的基礎上減少 26%–28%。與此同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將最遲在 2030 年停止排放量的增長。這是世界最大的汙染國中國首次對 不斷飆升的溫室氣體排放 量設定上限。

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我們同意確保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將按計劃在 2015 年巴黎會議上達成協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奧巴馬稱該協議是美中關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透過今天的共同宣佈,我們希望鼓勵所有主要經濟體都抱有雄心——所有國家,包括髮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跨越一些舊的分歧,以便我們明年能夠達成一項強有力的全球氣候協議,”他說。

《自然》 雜誌解釋了兩國承諾的細微差別。

這項宣告的時機有多令人驚訝?
它來得異常早。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面臨 2015 年 3 月的最後期限,需要向計劃於 2020 年生效的全球氣候協議提交其溫室氣體減排承諾。

該協議的細節——1997 年 《京都議定書》 的後續協議——將於 2015 年 12 月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談判中最終確定。大多數政策分析師原本預計中國和美國會在更接近 2015 年 3 月最後期限時才公佈其目標。

這些計劃有多宏偉?
為了實現其目標,美國將需要加快其減排步伐。它曾承諾在 2005-20 年期間每年減少 1.2%;現在它已承諾在 2020 年至 2025 年期間每年進一步減少 2.3%–2.8%。“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但這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奧巴馬說。

中國承諾到 2030 年停止排放量增長,這在政治上是善意的重大表達。但該計劃有些模稜兩可:中國尚未設定其排放量將達到峰值的水平,也沒有說明排放量將在 2030 年後趨於平穩還是實際下降——如果是下降,那將以什麼速度下降。

美國和中國計劃如何實現這些排放目標?
在美國,奧巴馬現有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提案 來自現有發電廠 以及頒佈新的車輛燃油效率和能源效率標準預計將有助於該國履行其氣候承諾。碳捕獲和封存也可能發揮作用,但該技術仍在開發中。

中國計劃到 2030 年部署額外的 800–1,000 吉瓦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能力,包括核能、風能和太陽能。這超過了中國今天所有燃煤發電廠的總和,並且接近美國目前的總髮電能力。

他們能夠實現目標嗎?
一些專家懷疑美國能否實現其雄心壯志。將於 2015 年由共和黨控制的國會 不太可能批准 未來幾年內任何旨在減少美國溫室氣體排放的新立法。

奧巴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這種情況,透過使用行政命令來頒佈美國氣候政策的變更。例如,他選擇了這條道路來提出針對現有發電廠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法規。但這種行動可能會受到,而且經常受到法院的質疑。

下一個美國總統是否會選擇繼續奧巴馬的環境友好路線,這仍有待觀察。奧巴馬將在 2017 年 1 月結束他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任期。

相比之下,中國的目標不那麼雄心勃勃的計劃可能更容易實現,尤其是在於該國的政治結構允許更集中、自上而下的決策。

這些目標與歐盟的氣候目標相比如何?
不如看起來那麼不利。歐盟領導人 上個月同意 一套氣候和能源政策,要求該集團的 28 個成員國到 2030 年將其集體排放量在 1990 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 40%。但該目標不如聽起來那麼雄心勃勃。大部分減排已經實現,部分原因是前共產主義國家在 1990 年代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布魯塞爾仍然保留了在對中國和美國採取強有力行動後採取更具雄心的目標的可能性。

現在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嗎?
美中宣告似乎肯定會引發一場辯論,討論歐盟是否應該以更嚴格的氣候目標來回應。但布魯塞爾實際上這樣做的可能性似乎很小:反對此類監管的歐盟成員國——例如嚴重依賴煤炭的波蘭——實際上擁有否決權。

其他大型排放國呢?
各國政府不能再以中國和美國為藉口來為自己的不作為辯解。政治壓力將增加,促使大型汙染國採取國內排放法規,併為未來的國際協議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在新興經濟體中,墨西哥正在最積極地推動減排。但重點將放在印度身上,印度迄今為止一直不願參與氣候政策辯論。在東西方緊張局勢加劇的情況下,俄羅斯將如何定位仍然是任何人猜測。

專家們怎麼說?
“鑑於該宣告包括美國雄心勃勃的新的量化減排目標,以及中國首次承諾在特定年份實現排放峰值,這項協議可能是十多年來國際氣候談判中最重要進展之一,”哈佛大學氣候協議專案負責人羅伯特·斯塔文斯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表示。“中國和美國共同宣佈量化目標意味著巴黎會議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漢斯·約阿希姆·舍爾恩胡伯表示:“透過宣佈到 2030 年或更早停止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中國正在轉動國際氣候政策這艘巨輪的方向盤。“但為了使其排放量在可容忍的低水平達到峰值,中國將迫切需要減少煤炭用於發電的用量。這可能會對其他以煤炭為基礎的經濟體,如澳大利亞和德國,產生受歡迎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14 年 11 月 12 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