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名譽教授、內科醫生,以及美國國家聾啞和其他交流障礙研究所的前任主任詹姆斯·B·斯諾(James B. Snow, Jr.)提供了以下回復。
耳鳴的醫學術語是 tinnitus,在拉丁語中意為“噪音”。耳鳴不僅限於鈴聲,還可能被感知為口哨聲、嗡嗡聲、哼鳴聲、嘶嘶聲、咆哮聲、吱吱聲或其他噪音。它的技術定義是在周圍環境中沒有聲刺激的情況下感知到的任何這些聲音。在美國,大約有 2000 萬人經歷過耳鳴,其中多達 200 萬人受其困擾,以至於嚴重干擾了他們的工作、社交生活和其他日常活動。(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這種情況對不同個體的影響不同。)
耳鳴是一種症狀,幾乎與所有聽覺系統的疾病相關,並且可能起源於其任何部分。儘管通常與聽力損失有關,但它也可能在沒有任何聽力損失的情況下發生。即使在聽力損失型別相同的人群中,有些人可能會出現耳鳴,有些人則不會。確切的原因仍不清楚。許多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其產生機制及其發生的一個或多個區域仍然存在爭議。
耳鳴有幾種型別。最常見的形式是由於暴露於強噪聲而對內耳或耳蝸造成的損害。巨大的噪聲會損害負責接收聽覺刺激的毛細胞。這導致從耳蝸透過聽覺神經傳遞到腦幹(如耳蝸背核)的聽覺中樞的輸入減少。這種輸入的減少有時會導致核內的神經元自發活動增加,就好像某些抑制作用被消除了一樣。阿司匹林、奎寧和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藥物,以及癌症化療藥物和其他耳毒性藥物也可能導致耳鳴,感染和頭部受傷也是如此。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方法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由於動物的耳鳴通常伴隨著聽力損失,因此通常很難將這種情況的影響與聽力損失的影響分開。耳蝸背核自發活動的增加會傳遞到中腦中的聽覺中樞,如下丘和丘腦的內側膝狀體(到達大腦皮層的常見感覺中轉站),然後傳遞到大腦的聽覺皮層。在動物中,已經表明皮層中自發活動的增加與神經元同步啟用有關,並且隨著自發活動的增加,同步性也隨之增加。因此,即使最初的損害發生在內耳,產生聲音感知(即耳鳴)的部位也在中樞聽覺通路中。
對耳鳴患者進行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研究表明,他們的聽覺皮層神經活動增加。還有證據表明,大腦正在重新組織自身,聽覺皮層中的細胞對不同於它們最初響應的頻率做出反應。最近的研究進一步發現,患有耳鳴的個體大腦邊緣結構中的活動增加,而這與情緒處理有關。有時與耳鳴同時出現的其他症狀,如情緒困擾、抑鬱和失眠,可能在某些邊緣結構(如伏隔核)中具有共同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沒有聲音的情況下感知到耳鳴被認為最終是由大腦皮層自發地增加活動而導致的,並且與聽覺皮層組織的變化有關。但是,耳鳴的許多方面仍然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