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導致失眠?

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亨利·奧爾德斯解釋說,他從事睡眠研究。

大多數人有時會遇到睡眠困難,通常與壓力或疼痛有關。許多此類發作無需治療即可好轉。不幸的是,在很大一部分人群中,睡眠問題會變成失眠,失眠被定義為長期無法入睡或享受不間斷的睡眠。一些研究表明,對睡眠的態度,以及這些態度引發的睡眠模式和行為,使某些人容易患上慢性失眠。好訊息是行為療法非常有效。

失眠問題有多嚴重?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在2002年調查了一千多名成年人。百分之三十五的人表示,在過去一年的每個晚上或幾乎每個晚上,他們至少有以下四種症狀中的一種:入睡困難、夜間多次醒來、醒得太早且無法重新入睡,或醒來時感覺沒有精神。大約1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每月至少幾次服用處方安眠藥或非處方安眠藥。一項針對加拿大人口的研究發現,24%的15歲及以上的人報告患有失眠症,在這項研究中,失眠症被定義為對“你是否經常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這一問題的“是”的回答。這項研究中與失眠症相關的一些因素包括:女性、寡居或單身、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失業、吸菸、生活壓力、身體健康問題以及疼痛或活動受限。雖然年齡似乎不是這項調查的一個因素,但其他研究表明,失眠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例如,在一組歐洲青少年樣本中,4%的人符合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定義的失眠症標準。相比之下,在家庭診所的330名老年患者組中,57%的人符合DSM-IIIR失眠症標準。更糟糕的是,失眠症並非小問題。入睡困難或保持睡眠困難與老年人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許多老年失眠症患者在白天打盹;白天打盹除了使失眠症惡化外,還與該年齡組較高的死亡率有關。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雖然許多人認為抑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會導致失眠,但事實可能恰恰相反。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流行病學流域地區研究發現,失眠症患者患上新抑鬱症的風險是沒有睡眠問題的人的39.8倍。然而,其他研究表明,睡眠過多——尤其是快速眼動(REM)睡眠過多——會導致抑鬱狀態。我們可以透過斷言患上抑鬱症的失眠症患者睡眠過多來調和這兩種看似不相容的發現。不幸的是,這與認為失眠症患者睡眠不足的傳統觀點背道而馳。

儘管許多有睡眠困難的人認為他們沒有獲得足夠的睡眠(一些睡眠研究人員也認同這種觀點),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失眠症患者實際上至少獲得了他們需要的睡眠量,甚至可能更多。已知的是,失眠症患者傾向於早睡、晚起、白天睡覺、在床上花費的時間比非失眠症患者多,並且他們低估了他們實際的睡眠量,即使他們的睡眠量與沒有失眠症的人一樣多。一個人白天睡眠量與整體睡眠問題直接相關。最後,已知自願延長睡眠時間會導致失眠。相反,減少在床上的時間是治療失眠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原發性失眠是由試圖睡得比你需要的更多引起的假設。

簡而言之,如果你認為你每晚需要八小時的睡眠,你就會安排你的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以便在床上待八個小時。然而,如果你的實際睡眠需求只有六個小時,那麼這個時間表將導致每晚有兩個小時的輾轉反側。即使使用可能讓你多睡一個小時的安眠藥,那仍然會留下一個小時的痛苦清醒。

為什麼有人會在床上花費比實際需要更多的時間?對睡眠的態度似乎非常重要。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查爾斯·M·莫林及其同事發現,與睡眠良好的人相比,失眠症患者更堅信失眠對身心健康的有害後果,他們更強烈地認為情緒紊亂和精力不足是睡眠不良造成的,並且他們認為自己的睡眠更難以控制和預測。與沒有失眠症的人相比,入睡困難型失眠症(即入睡困難而不是保持睡眠困難)患者更可能在睡前關注擔憂、問題和環境噪音,並思考不睡覺或白天發生的事情。例如,如果你認為沒有睡個好覺就無法正常工作,那麼即使一個晚上睡眠不好也可能引發一些行為,例如晚起或長時間午睡。這些行為很可能會使失眠變成慢性的。

那麼你到底需要多少睡眠?你如何判斷你是否獲得了足夠的睡眠?雖然每晚八小時是一個被重複得如此頻繁以至於成為信條的數字,但現實情況是睡眠需求因人而異。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與更長或更短的睡眠相比,每晚睡眠七小時與最低的死亡風險相關。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睡眠需求可能會減少。

許多人認為,如果他們睡了個好覺,他們會在沒有鬧鐘的情況下自動醒來,感覺休息充分且精神煥發。不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晝夜節律研究表明,即使在睡了個好覺之後,一個人也可能在清晨最容易感到睏倦。但是,如果你在白天很難保持清醒(除了午後倦怠,那時感到睏倦是正常的),那麼這很可能意味著你沒有獲得足夠的睡眠。或者,你可能患有更嚴重的疾病,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或嗜睡症,或者你可能正在經歷藥物的副作用。在任何情況下,無論你白天嗜睡的原因是什麼,都不要在睏倦時開車或操作危險機械。如果你的嗜睡是由睡眠不足引起的,那麼10分鐘左右的短暫午睡很可能會令人精神煥發,但較長時間的午睡可能會損害你的夜間睡眠。

另一方面,如果你感到疲倦但白天無法入睡,那麼你的疲倦更可能是疲勞而不是睏倦。雖然包括研究人員在內的許多人互換使用疲勞、疲倦和睏倦這些術語,但它們是不同的狀況。大多數人可以區分睏倦或嗜睡,例如整夜不睡覺在急診室等待生病的孩子後感到的睏倦或嗜睡,與跑完馬拉松後經歷的疲勞或疲憊。這種“急性”疲勞與癌症患者、慢性疲勞綜合徵或纖維肌痛患者經歷的“慢性”疲勞又有所不同。慢性疲勞即使在沒有用力的情況下也會發生,並且不會因休息或睡眠而改善。一種假設表明,慢性疲勞與抑鬱症一樣,可能是由快速眼動睡眠過多引起的。將這種非嗜睡性疲倦與失眠症一起經歷強烈表明一個人獲得的睡眠比他或她需要的更多。

對於憂慮者來說,好訊息是認知行為療法可以改變對睡眠的功能失調的態度。失眠症患者可以透過實踐良好的“睡眠衛生”來獲得幫助,包括注意環境因素(如噪音、光線和溫度)對睡眠的影響;避免可能導致條件性失眠的行為,例如在床上閱讀或看電視;睡前避免飲酒、尼古丁、咖啡因或某些藥物;並注意鍛鍊、零食和就寢時間本身的時機。睡眠限制(更準確地說可能稱為限制在床上的時間)也可能有所幫助。總之,這些非藥物治療慢性失眠症的方法比藥物更有效且更持久。

最後,你醒著的時間越長,當你睡覺時,你就會有更多的慢波(δ)睡眠。慢波睡眠與感覺你睡得好以及感覺精神煥發有關。要睡得好,那就早起,但避免早睡。我無法比以下諺語更好地表達這一點,這句諺語比本傑明·富蘭克林早了200多年:“在文法學校我學了一句詩,就是這句,Sanat, sanctificat, et ditat surgere mane。也就是說,早起使人身體健康,靈魂更健康,財富更豐富。”(安東尼·菲茨赫伯特(1470-1538):《農藝書》,152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