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動物(人類、猿類)與其他脊椎動物之間的大腦結構有何不同?
—艾瑪·沙赫納,鹽湖城
羅伯特·O·鄧肯,紐約城市大學約克學院行為科學家,回應:
自我意識區分了人類和大多數其他物種。在心理學中,自我意識被定義為元認知,即對自身思考能力的意識。在人類中,元認知和其他高階認知技能,如社會智慧、計劃和推理,都被認為依賴於大腦中稱為前額葉皮層的區域。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如果我們假設前額葉皮層允許元認知,那麼答案很簡單:未能表現出元認知的物種往往缺乏類似於前額葉皮層的腦區。但是,由於該區域服務於許多認知功能,並且與大腦的其餘部分良好連線,因此該區域可能不是元認知的唯一場所。換句話說,前額葉皮層可能是自我意識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一些心理學家推測,自我意識可能出現在整體認知能力更強、大腦尺寸更大或大腦區域之間連線程度更高的動物中。
要確定使某些生物具有自我意識而另一些生物不具備自我意識的精確結構差異非常具有挑戰性。最重要的是,面對大腦形態的更顯著差異,很難查明和比較跨物種的細微結構差異。例如,海豚和黑猩猩都表現出元認知,但它們的大腦看起來完全不同。
此外,僅僅確定哪些物種表現出自覺行為已被證明是棘手的,因為目前尚無可靠的行為測試來檢測該特徵。1970年,奧爾巴尼紐約州立大學的戈登·G·蓋洛普(Gordon G. Gallup, Jr.)開發了“鏡子測試”來評估黑猩猩的元認知。如果黑猩猩使用鏡子來檢查臉上被塗上的標記,則它通過了測試。儘管大多數黑猩猩都通過了測試,但有些黑猩猩確實失敗了,導致某些科學家認為該測試不可靠。
我們在評估自我意識方面遇到的困難表明,這是一個複雜的特徵,並支援了沒有單個腦區專門負責它的觀點。總的來說,前額葉皮層可能對元認知至關重要,但自我意識最有可能在該區域與大腦的其餘部分高度互連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