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死後變成化石的機率有多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格雷戈裡·M·埃裡克森解釋道。

古生物學文獻中經常提到,動物變成化石的機率是“百萬分之一”。這個數字是比喻性的,重點是強調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倖存下來的機率極其渺茫。然而,所有野外古生物學家都知道,地球在揭示其死亡生物方面是有偏向性的——在某些環境下,動物被儲存下來並最終出土的機率遠高於其他環境。

埋藏學家(研究動物從生物圈到岩石圈轉變過程的古生物學家;埋藏學字面意思是“埋葬法則”)的研究表明,在茂密叢林地區陸地上死亡的生物很少會變成化石。在這些環境中,被埋葬的機會很小,以脊椎動物和昆蟲為代表的食腐動物很普遍,分解肉體和骨骼的細菌數量豐富,而且土壤呈強酸性,容易溶解骨骼。因此,在過去這種環境中的恐龍遺骸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相反,恐龍通常在曾經是河流環境的地區和極端乾旱地區被發現。在前一種情況下,很明顯,恐龍遺骸在大量食腐動物出現之前就被迅速埋葬了。被衝入河流系統的恐龍遺骸被發現在實際的河道中被埋葬,而另一些則被發現在以前的洪泛平原上,它們倒下的位置被決堤的洪水帶來的沉積物覆蓋。由於河流的流動往往會分散和破碎骨骼,因此來自河道的遺骸通常會根據水流的強度而偏向某些骨骼。(這種聚集被稱為Voorhies群,以最早研究這種現象的古生物學家之一的名字命名,這種現象是指某些骨骼,如肋骨和椎骨,容易向下遊翻滾,只留下部分骨骼。)在以前的洪泛平原上發現的恐龍化石也經常表現出對骨盆和較大的長骨等元素的偏愛,這些元素對於食腐動物或掠食性獸腳亞目恐龍來說很難吞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無論如何,一旦骨骼被埋藏在河流沉積物中,它們不僅可以免受食腐動物和多種生物的侵害,而且還可以開始一個被稱為礦物化的過程。滲透過沙子或泥漿的水通常富含二氧化矽(天然玻璃)和其他礦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填充骨骼的孔隙,使其在物理上能夠抵抗上方沉積物的擠壓。通常也會發生至少一些實際骨基質的少量置換,通常是被富含鐵的礦物質置換,但應該注意的是,大多數恐龍骨骼實際上保留了它們在生命中擁有的大部分原始鈣和磷酸鹽礦物質。因此,“變成石頭”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化石骨骼——是具有誤導性的。

在乾旱地區死亡的恐龍也有相當大的機會變成化石。乾旱往往會使屍體乾燥,使其對食腐動物的吸引力降低。與叢林或森林環境不同,沙漠中適合分解動物組織的生物要少得多。風吹的沙子,以及漂移和坍塌的沙丘,是這些動物的埋葬媒介。隨後雨季的降雨將礦物質帶入埋藏的骨骼中。

如果以如上所述方式埋藏的恐龍遺骸後來沒有發生變質(被地球的劇變所改變),那麼它們很可能仍然存在於今天,從而使專業或業餘埋藏學家都能夠思考其埋葬的細節。

此答案最初發佈於2002年9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