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鯨正在我們眼前發生物種形成

虎鯨似乎正在分裂成幾個獨立的物種,這可能是因為種群之間的文化差異正在將它們分離

保羅·尼克倫 Getty Images

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馬爾科姆島的貝雷角卵石灘近海,Naiad Explorer號在夏洛特皇后海峽的水域中輕輕搖曳。陽光已經驅散了大部分晨霧,只剩下一層薄霧籠罩著島上雪松、冷杉和雲杉的頂端。我從船上看到三隻名叫克拉夫特、普魯默和凱卡什的虎鯨兄弟,正溫柔地用身體摩擦船頭附近淺水區的小而光滑的石頭。兄弟們已經在這裡花了近一個小時專注於這項活動。很快它們將離開去捕獵鮭魚或尋找配偶。

確切地說,這些生物為何會進行這種被稱為海灘摩擦的行為尚不確定。大多數專家認為這有助於脫落死皮和清除體外寄生蟲,但也可能是為了享樂。無論其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海灘摩擦雖然在其他鯨目動物(包括鯨魚、海豚和鼠海豚的類群)中很少觀察到,但在這裡卻很常見。它是北方定居型虎鯨獨特文化結構的一部分,這個群體在夏季將溫哥華島北部周圍的水域視為家園。(儘管名字如此,虎鯨實際上是大型海豚。)

北方定居型虎鯨並非唯一擁有獨特行為的群體。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的觀察表明,全球各地的虎鯨種群在從捕獵到交流的方方面面都有獨特的方式。身體特徵,包括體色、體型和背鰭形狀,在不同群體之間也存在差異,儘管相對而言較為細微。這些文化和身體差異,以及過去 15 年左右在這些生物中記錄到的驚人的遺傳多樣性,讓我和許多其他研究人員認為,今天的虎鯨種群,與其說是科學家長期以來設想的單一物種,實際上正處於各自獨立的進化道路之中。也就是說,它們似乎正在分裂成新的物種,如果這個過程繼續下去,最終將無法彼此產生可存活或可育的後代。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有趣的是,它們的文化差異可能正在推動這種多樣化:鯨魚似乎更喜歡與那些在很大程度上與它們有共同習俗的個體交配,而排斥那些沒有共同習俗的個體,這種偏好為物種形成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如果是這樣,那麼虎鯨可能提供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物種形成機制的例子,這種機制在關於新物種如何產生的經典理論中沒有被考慮過。它們也可能為了解另一類生物——智人和我們已滅絕的祖先——如何分化成曾經共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眾多物種提供見解。

殺手的多樣性

一個多世紀以來,生物學家一直依靠地理來解釋物種形成是如何發生的。在最受歡迎的場景中,稱為異域物種形成,一個祖先物種的兩個種群在物理上彼此分離,通常是被某種地理屏障——可能是山脈、沙漠或河流——阻止種群之間雜交。如果這種分離持續足夠長的時間,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種群都將遵循其獨立的進化軌跡,獲得不同的基因,這些基因可能有助於它們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生存,例如,或者可能透過稱為遺傳漂變的過程隨機積累。最終,該理論認為,這兩個種群可能會變得彼此在基因上如此不同,以至於如果它們再次接觸,它們將無法成功雜交。

來自眾多生物(從生活在巴拿馬地峽兩側的Alpheus鼓蝦物種到僅在加利福尼亞州和內華達州孤立泉水中發現的Cyprinodon鱂魚物種)的大量證據表明,地理隔離確實促進了物種形成過程。然而,有時外形不同的兩個或多個亞種群會在同一地理區域內出現,並最終分化成獨立的物種。包括著名德國進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在內的科學家傳統上認為,至少需要一段時間的隔離對於物種形成過程至關重要,因此完全在同一區域內發生的物種形成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非常罕見。然而,最近的工作表明,傳統意義上的地理隔離並非總是物種形成所必需的。

事實上,生物學家現在普遍接受某些物種,其中包括在東非和尼加拉瓜的隕石坑湖中發現的驚人多樣性的慈鯛魚,以及在太平洋豪勳爵島上發現的Howea棕櫚樹,已經在沒有這種隔離的情況下進化而來。用生物學家的術語來說,它們經歷了同域物種形成,在慈鯛魚的情況下,這顯然主要是由不同的慈鯛魚適應利用不同的食物來源(但沒有文化的影響)驅動的,而不同的豪勳爵棕櫚樹則進化出了不同的開花時間。然而,哺乳動物中同域物種形成的記錄在案的例子很少,這使得虎鯨的案例尤其有趣。

點選或輕觸放大

圖片來源:阿馬德奧·巴查

虎鯨(也稱為逆戟鯨,在某些地區也稱為黑魚)是地球上分佈最廣的哺乳動物,僅次於人類。它們棲息於世界各大洋,一天可以旅行超過 100 公里,或者在短短幾周內旅行數千公里以上。沒有已知的地理屏障可以阻止一個種群的個體與鄰近種群的成員混在一起。然而,科學家現在已經表明,在不同的海洋區域,幾種生態上不同的虎鯨形式或生態型並肩生活,互不往來。例如,一種型別可能主要以特定種類的魚為食,而另一種型別可能更喜歡海豹。

東北太平洋地區研究最深入的虎鯨生態型聚集地。加拿大學者邁克爾·比格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開始的研究帶來了許多非凡的發現。首先,他注意到不同的虎鯨個體在背鰭的形狀和大小以及所謂的鞍狀斑(背鰭後方的灰白色區域)的形狀、大小和顏色上存在差異。生物學家可以使用這些特徵來識別不同的虎鯨個體,就像法醫科學家使用面部特徵和指紋來識別人類個體一樣。其次,比格和他的同事,包括加拿大漁業和海洋部的約翰·K·B·福特和格雷姆·M·埃利斯,以及華盛頓州鯨魚研究中心的肯尼斯·C·巴爾科姆三世,發現三種不同的虎鯨生態型共同存在於美國和加拿大西海岸的水域:所謂的定居型、過境型和離岸型。定居型虎鯨專門捕食魚類,尤其是鮭魚;過境型虎鯨以海洋哺乳動物和偶爾的海鳥為目標;離岸型虎鯨似乎專門以第二種魚類為食,包括太平洋大比目魚和太平洋睡鯊,儘管它們的習性仍然很大程度上是神秘的,因為與它們的相遇很少。

近年來,莫斯科州立大學的奧爾加·A·菲拉託娃、俄羅斯科學院的亞歷山大·M·布林丁和英國鯨豚保護協會的埃裡希·霍伊特的領導的研究表明,類似定居型和類似過境型的生態型也共享俄羅斯西北太平洋堪察加半島周圍的水域。因此,我們現在知道,存在一條或多或少連續的定居型種群帶,與過境型種群共存,透過阿留申群島連線東北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

在地球的另一端,來自北大西洋冰島、設得蘭群島和挪威周圍的虎鯨種群有它們自己的食物偏好。包括英國坎布里亞大學的沃克·B·迪克、瑞士伯爾尼大學的安德魯·D·富特及其同事在內的科學家已經報告了兩個群體:1 型虎鯨種群以魚類為食,特別是鯡魚和鯖魚,而 2 型虎鯨則追逐海豹。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充分了解這些群體之間的飲食差異。

南半球也存在地理上重疊的生態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約翰·W·德班和羅伯特·L·皮特曼及其同事在南極和亞南極水域至少發現了四種不同的生態型。“A 型”虎鯨似乎專門捕獵南極小鬚鯨,而“B 型”虎鯨則分為大型(所謂的冰蓋虎鯨)和小型(格拉希虎鯨)兩種形式,前者專注於海豹,後者偏愛企鵝。“C 型”——已知最小的虎鯨——捕獵南極犬牙魚。就“D 型”而言,它與北太平洋的離岸型虎鯨類似,似乎是一種仍然難以捉摸的開放海洋生態型。已知這種生態型以延繩釣漁業的巴塔哥尼亞犬牙魚為食,但它可能也以其他獵物為食。

一旦科學家意識到虎鯨內部存在所有這些派系,他們就開始思考這些群體的起源。這些種群是在它們開始分化時就已經生活在同一地理區域,還是在它們生活在不同地方並僅在它們已經開始走上不同的進化道路之後才殖民同一區域時開始分化的?目前的證據對於許多北半球虎鯨來說大多是不確定的。儘管富特及其同事的幾項研究表明,北太平洋的虎鯨分化發生在種群地理隔離(異域物種形成)時,但英國杜倫大學的艾倫·魯斯·霍澤爾及其合作者的其他分析暗示,這些生態型可能一直共存(同域物種形成)。然而,對於南極洲的虎鯨來說,證據更加明確: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這些虎鯨生態型可能是在生活在同一地理區域時同域分化的。

無論現在同域的生態型最初是如何開始分化的,它們的分化速度都很快。在今年五月,富特及其同事報告說,他們對來自北太平洋和南極洲的五種虎鯨生態型的基因組分析表明,這些形式是在過去 25 萬年內從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現在是什麼讓它們保持分離?海洋世界維護並偶爾釋出的繁殖記錄表明,不同虎鯨生態型之間的交配會產生可存活和可育的後代,這與馬和驢子雜交產生的通常不育的騾子和驢騾形成對比。因此,虎鯨生態型之間的遺傳不相容性不太可能阻止自然種群中的雜交。相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文化差異是罪魁禍首。

文化衝突

像許多經歷過物種形成的生物一樣,虎鯨正在透過利用不同的食物來源和進化出各種可能幫助它們獲得這些食物的特徵來實現多樣化。其中一些區分特徵是身體上的,例如捕食哺乳動物的虎鯨通常更大、更強壯的體格。但最引人注目的特化發生在與食物獲取相關的文化行為中。由於這些行為和其他行為僅在某些種群中發現,並且似乎透過社會互動(所謂的社會學習)在同一代成員之間以及代代相傳,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是文化性的。

例如,捕食海洋哺乳動物的虎鯨種群已經學會故意讓自己擱淺,以便在海灘附近捕獲沒有經驗的海獅和小象海豹幼崽。科學家在兩組與之前提到的生態型不同的虎鯨中觀察到了這種行為。一組棲息在非洲和南極洲之間的印度洋克羅澤群島周圍的水域;另一組居住在阿根廷大西洋海岸的瓦爾德斯半島附近。顯然,這兩個種群都獨立地發明了這種捕獵策略,以應對它們的獵物選擇和狩獵場的物理特徵,那裡的深水通道和河流出口使虎鯨能夠大部分時間都保持潛伏狀態,直到它們距離獵物僅幾米遠。

在南極洲,大型冰蓋型 B 型虎鯨發明了另一種巧妙的捕獵策略來獲取海豹:波浪衝擊。海豹經常爬到小冰塊上休息,在那裡它們感覺免受捕食者的侵害。但是冰蓋虎鯨已經學會製造波浪,將海豹衝過冰塊並進入水中,在那裡它們更容易被抓住。

對於北大西洋冰島和挪威周圍的 1 型食魚虎鯨來說,它們開發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策略——稱為旋轉木馬式覓食——來捕獵構成它們主要食物的鯡魚。一群虎鯨會將一群鯡魚趕成一個靠近水面的緊密球體,魚無法逃入深處。然後,個體鯨群成員會直接遊入球體,用尾鰭猛擊魚,使其虛弱和死亡。

虎鯨甚至根據它們吃什麼來以不同的方式交流。事實上,在它們的聲學交流訊號中發現了最驚人的文化多樣性。像其他海豚一樣,它們使用三種不同的聲學訊號:回聲定位咔噠聲,用於導航和定位獵物;脈衝呼叫和口哨聲,都用於與同伴交流。不僅來自不同地理區域的虎鯨的脈衝呼叫和口哨聲不同,而且居住在同一區域的種群之間的脈衝呼叫和口哨聲也不同。

當人們考慮到生態型面臨的不同挑戰時,這種訊號產生和使用中的區域內變異的原因就變得清晰了。例如,捕食海洋哺乳動物的虎鯨必須應對獵物出色的水下聽力能力:偷聽的獵物可以使用虎鯨發出的任何聲音來探測它們,從而逃避捕獲。因此,東北太平洋的過境型虎鯨和北大西洋的捕食哺乳動物的虎鯨非常節制地使用聲學訊號;大部分時間它們都在隱身模式下游泳和捕獵。食魚虎鯨沒有同樣的問題,因此它們通常彼此非常健談,並且在導航和追蹤獵物時不會吝嗇使用回聲定位。

此外,許多脈衝呼叫,以及我自己的研究表明,一些口哨聲都是高度刻板印象的。也就是說,這些訊號可以進一步區分為離散的聲音,就像字母表中的字母一樣。(然而,沒有證據表明虎鯨以任何真正類似於我們人類使用單詞和句子的方式使用這些訊號。相反,訊號使用的上下文似乎提供了意義。)這些離散的聲音表現出地理變異和生態型變異。但它們也經常在同一生態型內的社會群體之間發生變化。例如,在北方定居型虎鯨(一個食魚虎鯨種群,棲息在溫哥華島中部附近到阿拉斯加東南部的水域)中,每個家庭單元都有自己由 7 到 17 個離散呼叫組成的發聲庫。共享部分方言的虎鯨家族被歸類為聲學氏族:北方定居型虎鯨的 A 氏族、G 氏族和 R 氏族。

不同的離散呼叫型別和家族方言非常獨特,以至於我們這些研究這些虎鯨種群的人可以僅根據對其離散呼叫發聲庫的錄音,將個體分配到正確的生態型、氏族(對於北方定居型虎鯨)甚至家庭單元。這些差異在配偶選擇中起著重要作用。溫哥華水族館海洋科學中心的蘭斯·巴雷特-倫納德對北方定居型虎鯨的遺傳分析表明,呼叫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遺傳相似性。大多數交配發生在不同氏族成員之間,這些氏族具有相應不同的呼叫。這一發現暗示,北方定居型虎鯨發現聽起來與自己不同的其他北方定居型虎鯨比那些聽起來相似的虎鯨更具吸引力。因此,方言提供了一種防止近親繁殖的絕妙方法。

虎鯨擁有所有這些特定於生態型的習俗,並且似乎不喜歡與其他生態型的外國人交往和交配,儘管它們在生物學上能夠做到這一點,這表明文化正在將這些生態型分開。最終,如果這種分離持續足夠多的世代,那麼這些不同的生態型可能會在它們的 DNA 中進化出額外的差異,這可能會使它們在基因上不相容。因此,虎鯨的文化有可能取代地理隔離,透過防止種群之間的混合來促進物種形成。

虎鯨的發現引發了關於人類家族內部多樣化的有趣問題。傳統上,人類學家認為,塑造我們進化的大多數選擇壓力是純粹由我們外部環境的變化造成的。但最近的遺傳分析表明,我們的大部分進化可能源於某些有時非常侷限的、區域性的文化創新。養牛的做法推動了某些歐洲和非洲人群中乳糖耐受性的進化;格陵蘭島因紐特人的高脂肪飲食推動了該人群中更有效的脂肪代謝的進化。儘管所有現代人類種群顯然都屬於同一物種,並且彼此經常混合,但在人類史前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多個人類物種共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文化是否也可能在推動早期人類家族成員之間的物種形成中發揮了作用?

各奔東西

儘管在解碼虎鯨如何多樣化方面取得了驚人的進展,但科學家們仍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世界範圍內研究較少的其他地區是否也存在同域虎鯨生態型?一些初步研究暗示非洲周圍的海洋可能存在;南美洲和南亞周圍的海洋也值得考慮。此外,南極和亞南極虎鯨的交流系統是什麼樣的,它們的社會結構是什麼樣的?隨著研究基因組的現代工具的出現,一般而言的物種形成研究,尤其是虎鯨研究的未來,看起來非常光明。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和其他新技術將使我們能夠明確地確定虎鯨種群在其多樣化的所有階段的地理分佈。

我們已經知道文化可以分裂並肩生活的虎鯨種群。也許幾年後,生物學家會將這些生態型識別為不同的物種,每個物種都侷限於我們海洋的特定地理區域,每個物種都有自己非常具體的飲食和習俗,每個物種都有可能分化並形成生命之樹上更多新的分支。

更多探索

文化傳統與生殖隔離的進化:虎鯨的生態物種形成? R. 裡施等人在林奈學會生物學雜誌,第 106 卷,第 1 期,第 1-17 頁;2012 年 5 月。

虎鯨的系統基因組學表明同域生態型分化。 A. E. 莫拉等人在遺傳學,第 114 卷,第 1 期,第 48-55 頁;2015 年 1 月。

全球輻射和虎鯨多樣化的地理和時間動態。 P. A. 莫林等人在分子生態學,第 24 卷,第 15 期,第 3964-3979 頁;2015 年 8 月。

來自我們的檔案

極端進化。 阿克塞爾·邁耶;2015 年 4 月。

大眾科學線上

ScientificAmerican.com/nov2016/killer-whales 瞭解更多關於虎鯨的資訊

關於 呂迪格·裡施

呂迪格·裡施是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進化生物學講師。他的研究重點是創造、維持和限制生物多樣性的機制,特別強調由於種群利用新的生態位而發生的物種形成。

更多作者 呂迪格·裡施 的文章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15 卷 第 5 期本文最初以“物種形成中”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315 卷 第 5 期 (), 第 54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116-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