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離破解宇宙中最大和最基本的謎團之一又近了一大步。
科學家認為,宇宙誕生於近 140 億年前,它包含等量的物質及其奇異的對應物,反物質。反物質粒子與其“正常”表親具有相同的質量,但電荷相反。也許最著名的例子是電子(正常,帶負電)和正電子(反物質,帶正電)。
當物質和反物質粒子碰撞時,它們會以完美的效率湮滅,轉化為 100% 的純能量。(這個方便的事實是科幻作家喜歡在他們的星際飛船上安裝物質-反物質引擎的原因。)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謎團就在於此:如果宇宙誕生時有等量的粒子和反粒子,它們應該都已找到並相互湮滅,使我們的宇宙完全喪失了它們。但這顯然沒有發生,因為你的存在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最終物質比反物質略有過剩——僅僅是每十億對物質-反物質對中有一個粒子。
多年來,物理學家已經收集了一些關於這種物質過剩之謎的線索。例如,在 20 世紀 60 年代,他們發現夸克和反夸克的行為並不完全相同。但是,這種對“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性”或簡稱 CP 對稱性的違反,不足以解釋物質-反物質的不對稱性。
然而,另一種型別的對稱性違反可能就是答案。畢竟,夸克——質子和中子的組成部分——並不是唯一存在的亞原子粒子。它們有被稱為輕子的親屬,輕子類別包括電子、μ子、τ粒子和中微子。(反過來,夸克和輕子是費米子,是亞原子粒子的兩個主要類別之一。另一個類別是玻色子,其中包括力載體粒子,如光子、膠子、希格斯玻色子和尚未證實的引力子。)
一項新的研究認真尋找了中微子中 CP 對稱性違反的跡象,並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果。資料主要來自 T2K 專案,該專案在日本東海市的日本質子加速器研究中心,根據實驗設定,產生中微子或反中微子束流。
絕大多數束流粒子像我們的星球不存在一樣,穿過地球。(中微子,暱稱“幽靈粒子”,就是這麼奇怪。)但少數粒子被位於東海 183 英里(295 公里)外的神岡觀測站的地下探測器標記出來。該探測器是一個裝滿 55,000 噸(50,000 公噸)超純水的罐。當中微子與罐中的中子相互作用時,會產生 μ 子或電子。靈敏的裝置會拾取這些次級粒子。
此類探測包含大量資訊。例如,隨著中微子的傳播,它們在三種不同的“味”之間振盪:電子味、μ子味和 τ 子味。(是的,味的名字令人困惑,因為電子、μ 子和 τ 子也是不同粒子的名稱。但粒子物理學就是令人困惑!)味型別決定了與中子碰撞期間產生的次級粒子型別。
T2K 合作組織分析了該專案從 2009 年到 2018 年收集的資料,以及來自類似實驗的觀測結果。在今天(4 月 15 日)線上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現證據表明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振盪方式不同。
“結果排除了 CP 守恆(也就是說,他們暗示發生了 CP 破壞),置信度為 95%,並表明 CP 破壞引數可能很大,”英國杜倫大學的西爾維婭·帕斯科利和美國能源部費米實驗室的傑西卡·特納物理學家在同一期《自然》雜誌的隨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寫道。
“這些結果可能是我們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性起源的首次跡象,”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帕斯科利和特納補充道。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結果本身並不是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CP 破壞的令人信服的證明。
“我們看到了一些跡象,”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主要作者市川敦子透過電子郵件告訴 Space.com。“目前的結果是觀察 CP 破壞的重要一步。”
市川強調,下一步需要更多資料。但關於這方面有一個好訊息:幾項下一代中微子實驗已經在進行中。帕斯科利和特納指出,例如,日本的 T2HK 將與 T2K 相似但功能更強大,已於 2 月份獲得正式批准。深地中微子實驗 (DUNE) 將在費米實驗室以及南達科他州的探測器中使用光束,計劃於 2020 年代中期上線。
帕斯科利和特納寫道,T2HK 和 DUNE 將“提供互補的技術和測量”。“它們可能會在未來 15 年內為我們提供 CP 破壞探索的明確答案。”
版權 2020 年Space.com,一家 Future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授權,不得釋出、廣播、重寫或重新分發本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