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停止將草原視為荒地

印度和其他地方的草原不需要具有經濟價值才值得研究和保護

Bengal Florican in tall, yellow grass.

孟加拉鴇(Houbaropsis bengalensis)成年個體站立在柬埔寨洞裡薩草原的長草中。孟加拉鴇極度瀕危。

作為印度科學教育與研究所的研究學者,我曾經在印度東北部的一個保護區——達英埃林紀念野生動物保護區監測棲息在高而潮溼的草原中的鳥類。這種棲息地構成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然而,儘管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和獨特性,但印度政府仍將大多數草原歸類為“荒地”。當我站在政府哨所的甲板上,觀看極度瀕危的孟加拉鴇——一種南亞草原特有的鳥類——展示其求偶行為,短距離跳躍並伸展其厚厚的頸囊時,我不禁思考這是為什麼。

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都在遭受無節制的棲息地喪失和氣候變化的影響。雖然所有型別的生態系統——森林、草原、海洋、溼地和沙漠——都感受到這些影響,但有證據表明,研究和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存在偏見。自殖民時代以來,這些景觀因其經濟價值而備受重視。然而,這種偏見損害了其他生態系統的保護,包括佔印度陸地面積24%的草原。這些草原蘊藏著巨大的生物多樣性,並支援著數百萬人的生計,但在印度,它們的價值被定義為可以轉化為森林以緩解氣候變化。現在是印度和其他擁有草原的國家將這些生態系統的生態和社會價值置於其經濟價值之上的時候了。樹木在拯救我們和我們的氣候方面只能做這麼多,而這顆星球上高草和廣闊平原中的生物多樣性值得我們關注和保護。 

為了理解草原是如何變成“荒地”的,我們需要了解英國殖民者如何重視印度森林的優質木材。他們採伐樹木用於建築、在印度鋪設鐵路線和造船,所有這些都支援了英國的經濟擴張和戰爭努力。英國人還進行了種植園作業,以維持木材供應。這導致了帝國森林管理局的成立,其主要任務是協助英國的林業。與此同時,英國政府設立了baze zamin daftar(荒地部門),以繪製和控制他們認為經濟上無用的地區,如草原。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森林管理局還將草原稱為“退化的森林”,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更開闊的土地本可以長成森林,但由於他們所謂的當地土著和畜牧社群的“破壞性”行為。這兩種稱謂最終都促使草原棲息地轉變為森林景觀(或“恢復”),正如我們在最近發表的論文批判性分析了印度草原保護政策所展示的那樣。這也導致了依賴草原為生的土著和畜牧社群的流離失所。殖民當局透過倒退的法令(如1871年《犯罪部落法案》)將社群定為罪犯,並無理剝奪他們對這些“荒地”的任何控制權。殖民政府尤其警惕畜牧或“遊牧”社群,並援引《犯罪部落法案》來懲罰他們,他們的活動包括放牧牲畜——這是維持草原棲息地的重要機制。正如Atul Joshi及其同事在他們關於殖民森林業對高海拔shola草原的影響

論文中報告的那樣,殖民官員也開始將此類草原轉變為相思樹桉樹的燃料林種植園,以供應給定居者,同時禁止土著社群將其用作柴火。

正如森林生態複雜一樣,草原也是如此。它們範圍從印度中部和西部的乾旱和半乾旱草原,到喜馬拉雅山脈河岸的潮溼草原,再到西高止山脈的高海拔草原和印度北部的寒冷沙漠草原。這些土地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這基於它們在畜牧業或用火習俗中的作用。然而,將草原——以及其他非森林生態系統——歷史性地定義為“荒地”的做法,繼續阻礙保護工作

殖民官員將草原轉變為森林是出於經濟動機,而今天,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押注森林和植樹造林來緩解氣候變化。為此,全球都在努力繪製植樹造林倡議的潛在區域,但這些努力往往將草原生態系統確定為植樹造林的良好候選地,例如,威脅到非洲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的草原。在印度,我們發現了類似的情況:大片草原被劃為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的區域。

然而,草原在儲存碳方面可能同樣出色——甚至更好。除了成本高昂和有缺陷外,基於碳封存的策略也忽視了草原的生態和社會價值,將其轉變為單一栽培林,而單一栽培林無法提供相同的生態效益。

印度和其他擁有大量草原的國家需要認識、支援和優先考慮循證的科學努力,透過建立長期監測點和針對草原的恢復工作,以及透過繪製其範圍及其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在環境正義處於保護話語前沿的時代,現在是摒棄像“荒地”這樣的殖民標籤的時候了,這些標籤導致了針對邊緣化種姓和階級人民的暴力行為。 

已經有像託達人法塞帕迪人伊都米什米人這樣的社群,透過集體行動和地方管理來保護印度的草原。這些角色也在幫助他們重拾尊嚴和與土地的聯絡。本著糾正錯誤的 spirit,並以保護自然豐富性為目標,政府必須恢復土著、畜牧和邊緣化社群的更大自主權和權利來管理草原,並將他們的知識納入草原恢復。草原是生態健全的印度的重要特徵,必須為了其價值而加以保護,高於一切其他價值。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