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更喜歡從喜歡的人那裡獲取資訊,這樣能學得更好,聯絡也更緊密

我們“天生”的學習方式可能會分裂我們

Illustration of two parts of a brain, with a thumbs up on one side and a thumbs down on the other side

托馬斯·福克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人類的大腦傾向於偏愛。心理學研究充分證明了這種偏見,其中包括“光環效應”:如果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我們就更傾向於積極地看待他們不相關的特徵。還有“親和力偏見”,指的是我們如何被背景或特徵與我們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

現在一項研究表明,認知偏差可能會深刻地影響我們最基本的學習和記憶過程。“我們展示的不是人們存在偏見;這一點我們已經有點知道了,”瑞典隆德大學的心理學家、新研究的合著者伊內斯·布拉茂說,這項新研究發表在《通訊心理學》上。“我們給出了人們為何存在偏見的解釋。基本的機制可能是,我們更傾向於根據我們喜歡的人提供的資訊來擴充套件我們的知識。” 這種偏見可能有助於解釋人們如何形成強烈兩極分化的觀點。

研究參與者首先從隨機面孔影像中選擇“隊友”和“對手”,依據是他們對這些面孔的喜歡或不喜歡。然後,他們為每個選擇的面孔建立了虛構的角色,賦予隊友他們喜歡的特徵和身份,賦予對手他們不喜歡的特徵和身份。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接下來,參與者觀看了每個人物面孔的影像,這些影像設定在風景或其他背景中,旁邊放著常見的家居物品,就好像這個人正在向參與者“展示”該物品。之後,參與者試圖匹配共享相同背景的物品——這次沒有顯示面孔。這測試了他們透過一種稱為記憶整合的過程學習新資訊的能力:將多個過去事件的記憶聯絡起來以做出新的推論。當連線最初由他們喜歡的人物“呈現”的物品時,參與者做得明顯更好,研究人員表示,這表明我們在如何將先前學到的資訊與新的、部分相關的事件聯絡起來方面存在根本的偏見。

研究作者認為,這一發現有助於展示人們的觀點如何變得高度兩極分化且日益極端。如果我們傾向於主要基於從有限數量的我們喜歡的人那裡學到的東西來構建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與我們的相似之處——這些信念可能會保持不變,導致觀點狹隘。

紐約城市大學的心理學家查爾斯·斯通說,這項研究僅僅是一個開始,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會超越影像,用現實世界的事件來測試學習。“這可能對人們如何推斷並聯繫有關其世界觀的信念的點點滴滴具有重要意義,”他說。“未來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領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