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經濟論壇將水資源短缺列為最受關注的三大全球系統性風險之一,這一評估基於對來自商業、學術界、民間社會、政府和國際組織代表的風險認知進行的廣泛全球調查1。淡水短缺表現為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和水汙染嚴重,還表現為供水和處理成本增加、供水不穩定以及水資源衝突。未來,由於以下各種驅動因素,水資源短缺將加劇:人口和經濟增長;對動物產品和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以及氣候變化2。提高用水效率可能會減緩用水需求的增長,但特別是在灌溉農業中,這種改進很可能會被產量的增加所抵消。同樣,儲水和輸水基礎設施提高了可用性,但也允許需求進一步增長。氣候變化可能會增加乾旱和洪水的強度和頻率。氣候變率的預期增加將透過減少可用水量和增加需求來加劇旱季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後者是由於氣溫升高以及需要彌補降水損失3。私營部門正在意識到淡水短缺的問題
水風險
水資源短缺和汙染對公司構成實際風險,影響運營和供應鏈4。它們還面臨更嚴格的監管風險;這些監管將採取何種形式(例如,更高的水價、減少配額、更嚴格的排放許可或強制性節水技術)仍不清楚。此外,品牌面臨聲譽風險,因為公眾和媒體越來越意識到許多公司助長了不可持續的用水行為5。即使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運營的公司也可能容易受到水資源短缺的影響,因為大多數公司的供應鏈遍佈全球。據估計,全球 22% 的水消耗和汙染與出口商品的生產有關6。美國、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印度和中國等國家是主要的虛擬水出口國,這意味著它們大量使用國內水資源生產出口商品(見上文)。相反,歐洲、北非和中東以及墨西哥和日本等國家主要依賴虛擬水進口,這意味著它們依賴於其他地方用水資源生產的進口商品。這些進口商品背後的用水往往是不可持續的,因為許多出口地區過度開採其資源。
許多公司(尤其是跨國公司)已經開始評估其水風險,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公司制定應對策略。然而,即使這樣,也只能部分緩解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一種批判的觀點是,企業參與水資源問題是企業試圖擴大對資源控制或僅僅是為了維持良好的品牌形象的憤世嫉俗的嘗試7。一種更為樂觀的觀點是,越來越多的公司真誠地關注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並正在尋找緩解策略,但即便如此,如果沒有政府監管,經濟體也不太可能發生結構性變化。原因是水是一種公共物品,容易出現搭便車行為,水資源短缺和汙染仍然沒有定價。許多國家都對用水進行補貼,要麼透過政府對供水基礎設施的直接投資,要麼透過農業補貼、促進生物能源作物的種植或為抽水提供化石能源補貼來間接補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水資源管理
管理水風險通常與良好的水資源管理相混淆。前者可以促進後者,但水資源管理不僅僅是管理水風險。水資源管理包括評估整個價值鏈中用水的可持續性,制定公司運營和供應鏈的用水量和汙染減少目標,實施實現這些目標的計劃,並就所有這些情況進行適當報告。在優先流域,需要採取集體行動和社群參與8,9,10。例如,主要的優先流域包括北美的科羅拉多河和聖安東尼奧河流域、非洲的查德湖、林波波河和奧蘭治河流域、約旦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恆河、克里希納河、卡韋裡河、塔里木河和黃河流域,亞洲的永定河流域和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河流域11。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實現可持續供應鏈比綠化自身運營更具挑戰性,因為供應鏈的水足跡通常比公司的運營足跡大一百倍,並且只能間接地影響。飲料行業常見的減排目標,例如將每升飲料裝瓶廠的用水量從 2 升降至 1.5 升,對更大範圍的影響很小,因為大多數飲料的供應鏈水足跡約為每升飲料 100 升水,甚至更多12。
公司應努力實現工業運營中的零水足跡,這可以透過消除蒸發損失、完全回收水以及從使用過的水流中回收化學物質和熱量來實現。問題不在於用水,而在於沒有將水完全返回環境或沒有清潔地返回。水足跡恰好衡量了這一點:消耗性用水量和汙染的水量。由於實現零水足跡的最後步驟可能需要更多能源,因此挑戰將是在減少水足跡和碳足跡之間找到平衡。此外,公司應設定供應鏈水足跡的減少目標,尤其是在水資源極度短缺和水生產力低下的地區。在農業和採礦業中,通常不可能實現零水足跡,但在許多情況下,可以輕鬆且大幅度地減少單位產品的用水量和汙染13。
報告和透明度
人們越來越關注公司如何應對不可持續的用水行為,這要求提高用水量和汙染的透明度。需要在不同層面實現公開:公司層面、產品層面和設施層面。在環保組織和投資界的推動下,企業越來越被敦促在公司層面披露與其水風險相關的相關資料14。同時,透過標籤或認證對產品透明度的需求也在增加。儘管現有的與環境可持續性相關的產品標籤種類繁多,但這些標籤均未包含有關可持續用水的標準。最後,人們正在努力制定可持續場地或設施管理的原則和認證計劃,例如歐洲水合作夥伴關係和水資源管理聯盟的倡議。但是,儘管人們的意識有所提高,但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公司報告其供應鏈的用水量和汙染情況,或披露其產品水足跡可持續性的資訊。
對於需要衡量和報告的內容,存在許多困惑。傳統上,公司一直專注於監測總取水量和遵守法律標準。但是,淨取水量(總取水量中未返回取水水源的部分,通常稱為“消耗性用水”或“藍色水足跡”)比總取水量更相關,並且僅符合廢水質量標準不足以消除公司對水汙染的貢獻。關於術語和計算標準,水足跡網路(一個由大學、非政府組織、公司、投資者和國際組織組成的全球網路)制定了全球水足跡標準15。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在制定基於生命週期評估的報告標準16。這兩個標準都強調需要納入水足跡的時間和空間變異性,以及需要考慮當地水資源短缺和水生產力背景下的水足跡。在實踐中,公司在追蹤其供應鏈方面面臨巨大挑戰。例如,服裝公司通常對其棉花的種植或加工地點知之甚少,但棉花種植和加工都是臭名昭著的用水大戶和汙染大戶。如果政府不強迫公司這樣做,就很難看到供應鏈報告領域的快速進展。
水資源分配
儘管一些公司做出了很好的努力,但整個商業部門不太可能進行充分的自我監管。迫切需要政府監管和國際合作。各國政府應為全球所有流域制定每月用水足跡上限,以確保每個流域內的可持續用水12。用水足跡上限設定了可分配給不同競爭用途的最大水量,同時考慮了環境用水需求和氣候變化。它還根據流域的同化能力設定了最大水汙染量。在一些流域,如果氣候變化減少了水的可用性,上限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透過用水足跡許可證分配給特定使用者的總水量應保持在最大可持續水平以下。此外,在分配某些用水足跡許可證時,政府應考慮什麼是合理的用水量。我們需要為食品和飲料、棉花、鮮花和生物燃料等用水密集型產品建立用水足跡基準。產品的基準將取決於產品供應鏈每個環節的最大合理用水量,基於可用的最佳技術和實踐。透過這種方式,用水的生產者、分配水的政府以及供應鏈下游的製造商、零售商和最終消費者可以共享關於各種工藝步驟和最終產品的“合理用水足跡”的資訊。最後,使用者應為其汙染和消耗性用水付費,價格應根據水的脆弱性和稀缺性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所不同。
未來發展
更有效利用水資源所需的技術是可用的,並且所涉及的成本在宏觀層面上並非過高。一項研究17估計,到2030年,為彌合水資源可用性差距所需的全球增量資本投資將不到當前全球總產值的0.1%。挑戰在於為所需的投資創造激勵措施,特別是在提高雨養作物產量和提高灌溉農業用水生產力方面。除了提高生態效率外,挑戰還包括限制肉類和生物燃料用水需求的持續增長,並適應水資源短缺模式的變化。另一項研究18發現,氣候驅動的蒸發、降水和徑流變化將導致生活在絕對缺水條件下(可用水少於500立方米/年)的人數增加40%。美國西部、印度西北部、中國北部和澳大利亞東南部等缺水地區仍然將大量水用於生產出口商品,而水資源豐富的北歐地區則進口大量用水密集型商品6。水資源可用性模式的變化將影響未來食品、飼料和生物燃料的生產和貿易的空間模式,併產生新的地域水資源依賴性。
作者簡介 阿延·Y·胡克斯特拉(Arjen Y. Hoekstra)任職於荷蘭屯特大學屯特水務中心,郵政信箱217,7500 AE恩斯赫德,荷蘭。電子郵件:a.y.hoekstra@utwente.nl 參考文獻
1. WEF Global Risks 2014 (世界經濟論壇, 2014).
2. Ercin, A. E. & Hoekstra, A. Y. Environ. Int. 64, 71–82 (2014).
3. Haddeland, I.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1, 3251–3256 (2014).
4. Orr, S. et al. Assessing Water Risk: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WF & DEG KFW Bankengruppe, 2011).
5. Kelly, P. Nature Clim. Change 4, xxx–yyy (2014).
6. Hoekstra, A. Y. & Mekonnen, M. M.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9, 3232−3237 (2012).
7. Hepworth, N. Water Alternatives 5, 543–562 (2012).
8. Sarni, W. Corporate Water Strategies (Earthscan, 2011).
9. Simpson, P. Nature Clim. Change 4, xxx–yyy (2014).
10. Wales, A. Nature Clim. Change 4, xxx–yyy (2014).
11. Hoekstra, A. Y., Mekonnen, M. M., Chapagain, A. K., Mathews, R. E. & Richter, B. D. PLoS ONE 7, e32688 (2012).
12. Hoekstra, A. Y. The Water Footprint of Modern Consumer Society (Routledge, 2013).
13. Brauman, K. A., Siebert, S. & Foley, J. A. Environ. Res. Lett. 8, 024030 (2013).
14. CDP Global Water Report 2013: A Need for a Step Change in Water Risk Management (CDP, 2013).
15. Hoekstra, A. Y., Chapagain, A. K., Aldaya, M. M. & Mekonnen, M. M. The Water Footprint Assessment Manual: Setting the Global Standard (Earthscan, 2011).
16. 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DIS 14046.2: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Water Footprint – Principles, 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國際標準化組織, 2013).
17. Addams, L., Boccaletti, G., Kerlin, M. & Stuchtey, M. Charting our Water Future: Economic Frameworks to Inform Decision-Making (2030 Water Resources Group, 2009).
18. Schewe,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1, 3245–3250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