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直播:揭秘宇宙的結構,一次解答一個基本問題

粒子物理學家寶琳·加尼翁將在今晚東部時間晚上 7 點的線上直播中討論基礎研究對社會的重要性

Large Hadron Collider

大型強子對撞機/ATLA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粒子物理學家通常不尋求治療疾病的方法,也不尋求解決潛在社會問題的方案。受好奇心驅使,他們正在尋找關於構成一切事物的答案。而且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約 95% 的宇宙似乎由暗物質和暗能量構成,我們對此幾乎一無所知。那麼,這種神秘的暗物質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有那麼多?為什麼我們熟悉的事物——星系、恆星、行星——相對來說如此之少?事實上,為什麼會有東西而不是什麼都沒有呢?

在粒子物理學中,解決這些基本問題的首選方法是聚集來自數十個國家的數千名科學家,建造一臺龐大而昂貴的機器。目前最大最昂貴的機器是CERN 的大型強子對撞機 (LHC),這是一個 27 公里長的地下隧道,內襯超導磁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粒子碰撞在一起,以尋找亞原子殘骸中更小更難以捉摸的粒子。這項壯舉看起來不太可能,甚至很愚蠢——就像尋找抽象繪畫或雲中人物的含義一樣。然而,五年前,LHC 物理學家透過發現希格斯玻色子,這種賦予所有其他粒子質量的長期追尋的粒子,證明了對撞機的潛力。憑藉其重要的任務,希格斯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我們存在,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天空充滿了星星——如果沒有它的功勞,宇宙將失去這些形式,而是作為一團嗡嗡作響的粒子的無定形湯而存在。這是粒子物理學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讓科學家們喜笑顏開,讓世界驚歎不已。然而,此類研究有時被描述為“無用”,因為它對日常生活沒有直接的實際應用。它是否應該受到如此嚴厲的評價?

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和 CERN 的退休粒子物理學家寶琳·加尼翁認為,即使超越了它對我們自身宇宙的理解,這種基礎研究也導致了許多衍生技術的發展,從全球資訊網(起源於 CERN)到醫學成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今晚在安大略省的 Perimeter 理論物理研究所加入加尼翁,瞭解基礎研究如何實際上對推進技術和改善生活至關重要。本次講座“不可能的壯舉和無用的發現”是 Perimeter 公開講座系列的一部分,將於東部時間晚上 7 點舉行。線上觀眾可以透過使用 #piLIVE 標籤在 Twitter 上發推文給 @perimeter 來參與討論。

Yasemin Saplakoglu is a staff writer at Live Science, covering health, neuroscience and biology. Her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Science and 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 She has a bachelor's degree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and a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More by Yasemin Saplakogl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