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早期,原子還是一個無法理解的謎團,當時像尼爾斯·玻爾這樣的先驅開始確定它的本質。科學家們在1917年首次“分裂原子”,並意識到它有自己的組成部分。玻爾第一個提出,原子中帶負電的載體——電子,以不同的軌道環繞帶正電的原子核執行,這些軌道被稱為“能級”,並且透過從一個能級跳躍到另一個能級來獲得或失去能量。儘管現代量子理論(玻爾自己也幫助發展了它)表明,與能級相關的軌道更具比喻意義而非字面意義,但原子的這種“玻爾模型”本質上仍然是準確的。
玻爾的孫子維爾海姆·玻爾將於今晚(6月3日,星期三)東部時間晚上7點,在本次公開講座中討論他祖先的生活和遺產,講座將在此頁面進行直播。該講座“尼爾斯·玻爾:物理學背後的生活”是安大略省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Sun Life Financial舉辦的公開講座系列的一部分。維爾海姆·玻爾是巴爾的摩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老齡化研究所的部門負責人,也是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檔案館的主席。
在直播網路廣播期間,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小組將在影片播放器下方的聊天視窗中回答問題並提供評論。小組還將在講座結束後提供30分鐘的時間來回答進一步的問題。線上觀眾還可以透過在Twitter上向@Perimeter 傳送推文並使用#piLIVE標籤向玻爾提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