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彗星的尾巴被太陽撕裂

僅在上個月被發現的西村彗星,在未來幾周內接近太陽和地球之前,正引起人們的關注

Comet gif

西村彗星接近太陽,在 2023 年 9 月 2 日,一場太陽風暴撕裂了它的尾巴。

邁克爾·傑格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顆名為西村彗星的引人入勝的新天體,儘管其尾巴被太陽的爆發撕裂,仍在內太陽系中經歷著顛簸的旅程。

日本業餘天文學家西村秀夫在 8 月發現了這顆彗星,正式名稱為 C/2023 P1,大約在它最接近地球的一個月前,天文學家預計最接近地球的時間將在 9 月 12 日。隨著彗星繼續向太陽航行並從我們的恆星中吸收更多能量,其拖曳的逃逸氣體和塵埃尾巴也相應地增長。但西村彗星自發現以來的短暫旅程並非一帆風順:9 月 2 日,一場太陽風暴發出了大量的帶電粒子,稱為日冕物質拋射 (CME),衝擊了彗星的尾巴,短暫地將其炸得粉碎。

馬里蘭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行星天文學家葉泉志(Quanzhi Ye)談到這種現象時說:“有時太陽會噴發出一些非常高能量的物質,這會撕裂彗星尾巴的一部分,給人們一種彗星尾巴斷開的印象。” “但彗星完全沒問題。當它進入一個更平靜的環境時,你會看到尾巴重新生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SpaceWeather.com的說法,西村彗星的環境可能不會長時間保持平靜。另外兩個日冕物質拋射現在正朝彗星飛去,儘管目前尚不清楚它們是否會與這顆髒雪球相交併進一步擾亂其尾巴。

葉泉志說,無論尾巴如何不幸,西村彗星都是一個幸運的景象。這顆彗星在 9 月 17 日最接近太陽時相對明亮,屆時它將距離太陽 2700 萬英里,比太陽系最內層的行星水星更近。地球人上次在太陽附近看到明亮的彗星是在 2020 年夏天,當時來自NEOWISE 彗星的類似天體景象,短暫地分散了人們對當時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的注意力。

但葉泉志說,西村彗星不僅僅是一個天上的景象。一方面,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這顆彗星可能與一個名為西格瑪-水蛇座流星雨的小流星雨有關,該流星雨發生在 12 月中旬。大多數流星雨是由於地球穿過彗星遺留的碎片而形成的——也就是彗星先前噴射的尾巴的散落殘餘物,這些殘餘物沿著彗星的軌道軌跡積累。當這些微小的宇宙塵埃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會燃燒起來,產生流星雨特有的發光條紋。天文學家希望今年在彗星出現後不久西格瑪-水蛇座流星雨活動有所增加,可以證實它是這些流星的來源。

西格瑪-水蛇座流星雨和西村彗星之間可能的聯絡也使科學家們對彗星的歷史以及更廣泛地講,彗星如何與恆星相互作用的期望複雜化。研究人員最初認為這顆彗星是首次穿過內太陽系,並且由於其相對較小的尺寸,註定會在太陽的輻射中蒸發殆盡。

但是,當天文臺在今年早些時候拍攝的檔案影像中發現這顆彗星時,他們不得不重新評估。這些影像可以更好地計算西村彗星的真實軌道路徑,這表明它大約每 435 年繞太陽一週。並且如果它的碎片是導致西格瑪-水蛇座流星雨的原因,那就進一步證明西村彗星是一個不太可能的——幾乎是無法解釋的——經歷了多次太陽系訪問的倖存者。這也是人們密切關注該物體在接近太陽時表現如何的另一個原因。

從地球上看,西村彗星目前正在穿過獅子座,並且到九月中旬,它將漂移到室女座的背景星之間。然而,由於彗星靠近太陽,觀星者需要努力才能發現它——彗星將在黎明或黃昏時分在接近地平線的地方可見。

儘管如此,葉泉志還是很興奮地看到會發生什麼,因為與需要數月或數年才能驗證的天文理論不同,科學家們不需要等待很久就能瞭解西村彗星的命運——甚至可能是其深遠的歷史。“我們將在大約 10 天內知道答案,這非常令人興奮,”他說。

Meghan Bartels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New York City. She joined 大眾科學 in 2023 and is now a senior news reporter there. Previously, she spent more than four years as a writer and editor at Space.com, as well as nearly a year as a science reporter at Newsweek, where she focused on space and Earth science. Her writing has also appeared in Audubon, Nautilus, Astronomy and Smithsonian, among other publications. She attended Georgetown University and earned a master’s degree in journalism at New York University’s Science,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Program.

More by Meghan Bartel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