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流威脅擴大南極融化

溫暖的海水正在侵蝕南極冰架的底部,這將加速它們的融化

科學家昨天報告說,廣闊的南極冰蓋的另一部分正受到溫暖海水的威脅。

研究人員已經觀察到,溫暖的深層洋流正在侵蝕南極洲西部海岸冰架的底部,透過侵蝕有助於減緩冰川入海速度的漂浮冰舌來加速冰的流失。

現在,兩項新的研究表明,到本世紀末,同樣的程序可能會開始融化南極冰蓋中研究人員認為相對穩定的部分。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獲獎新聞,以支援我們的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菲爾希納-龍冰架覆蓋了南極半島東側威德爾海超過174,000平方英里的面積。新的研究表明,該區域迄今為止沒有經歷太多冰損失,隨著氣溫升高,該區域的海冰變薄,可能會開始快速變化的時期。

昨天在《自然》雜誌上線上發表的一項建模研究表明,海冰的變化會改變洋流,將溫暖的水流脈衝送向菲爾希納-龍冰架。

《自然地球科學》雜誌昨天線上發表的第二項新研究中描述的地形怪異現象將有助於海水侵蝕冰架的底部。

雷達測繪顯示,流入菲爾希納-龍冰架的冰蓋位於一個巨大的盆地上方,該盆地長60英里,寬125英里,在某些地方深達1.25英里。

接地線,即冰架離開基岩並開始漂浮在水面上的地方,正好位於盆地的邊緣之外。

水下地理的潛在受害者
而且,由於盆地向南極洲傾斜,科學家們認為,一旦水流侵蝕過接地線,水下地理將有助於其在現在位於基岩上的冰下延伸。最終,那些冰將開始漂浮,融化速度將迅速加快。

“我們在這個地區看到的是,目前,一個接地冰蓋幾乎漂浮在一個重要的冰下盆地上,而該盆地恰好位於海洋斜坡的起點,”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教授、《自然地球科學》論文的合著者馬丁·西格特說。“當您將此新增到 [第一個] 分析中時,我們認為有理由感到擔憂。”

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的建模研究預測,到2100年,威德爾海的氣溫將升高約7華氏度。

這將使海水溫度升高3.6華氏度。當那些溫暖的深層洋流最終淹沒冰下盆地時,到本世紀末,冰蓋的融化速度可能會從目前的每年約8英寸加速到每年超過13英尺。

在某些地區,到2100年,每年的冰損失量可能達到164英尺。

“這個地區正處於變化的門檻上,”西格特說。“這並不是說變化正在發生,而是說它正處於一個物理門檻上。它需要一些推動力才能越過它,但我們認為,由於反向海洋斜坡,這種推動力不必很大就能帶來大量的冰川消退。”

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的冰川學家安傑莉卡·洪伯特沒有參與這兩篇論文的撰寫,她稱新發現“可靠”。

洪伯特說:“氣候變化不僅導致融化增加,從而加速了冰的流動,而且冰床的形狀也支援了這種退縮。為什麼這令人擔憂?隨著流動速度的加快和接地線的後退,南極內陸冰輸送到海洋的數量增加,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的預計增加
洪伯特表示,由於目前對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預測沒有考慮到新發現的菲爾希納-龍冰架的脆弱性,因此應將其視為低估值。洪伯特是昨天《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線上發表的兩篇論文的評論員。

兩週前,另一項也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得出結論,深層溫暖的洋流正在推動南極洲的冰流失。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研究人員表示,到達南極洲西部海岸的溫暖海水正在侵蝕漂浮冰架的底部,而這些冰架有助於阻止陸地上冰川的流動(氣候連線,4月26日)。

新論文表明,到本世紀末,同樣的程序可能在威德爾海開始,這令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菲爾希納-龍冰架是廣闊的南極冰蓋中相對穩定的一部分的研究人員感到驚訝。

紐約大學的海洋學家大衛·霍蘭德說:“這篇特別的論文選取了西南極洲的另一部分,該部分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並證明情況並非如此。”

他說:“我個人會用的詞是‘令人震驚’。這並不意味著這會在本世紀發生,但這些論文提出了這種可能性,即這種情況將發生。”

科羅拉多大學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高階科學家特德·斯坎博斯表示同意。他說:“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深刻的發現。這項研究表明,我們認為緩慢且穩定的南極洲新區域到本世紀末可能變得脆弱。”

專家表示,更難確定的是,如果溫暖的海水確實開始侵蝕冰架,海平面會以多快的速度上升。

由於冰架本身已經漂浮,因此它的融化不會導致海平面上升。西格特說,融化位於新發現的冰下盆地上的冰蓋部分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幾釐米。

但他預測,最終,如果來自陸地上穩固區域的冰流開始加速,可能會對海平面產生重大影響,可能導致其他地區的冰流透過加速或改變方向來響應。

斯坎博斯說,這仍然是一個猜測遊戲,他說對未來的展望取決於很多“假設”。

當被要求做出自己的猜測時,他估計,新分析中描述的融化和冰損失過程可能會在數千年內使海平面上升2至3米(6.5至10英尺)。

斯坎博斯說:“該地區蘊藏著巨大的海平面上升潛力。一旦這些事情開始,它們就很難撤銷。”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連線》。www.eenews.net,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