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學掠影:1913年,一戰前一年 [幻燈片]》

各國競相利用新技術和更精良的武器來獲取優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的爆發原因錯綜複雜。歷史學家列舉了聯盟體系、帝國主義、民族主義以及現代性和工業化引發的社會變革等因素。敵對國家競相製造更有效率和效能的武器,以及控制海洋、天空和陸地的方法。各國也競相發展軍事系統來使用這些武器,並提高工業產能來供應它們。觀看德國齊柏林飛艇艦隊的建立,試圖以此來對抗英國的戰列艦艦隊,或者看到法國飛機工業的建立,旨在獲得優於德國陸戰能力的優勢,這有點像一場棋局。公眾和政府熱衷於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或許是對這些大規模武器可能造成的破壞和傷亡的嚴重低估。

大眾科學在1913年敏銳地觀察到了這場競賽,儘管美國直到1917年才捲入戰爭。這本相簿中的圖片,大多是武器,展示了關於戰爭將如何進行的一些錯誤假設。戰列艦是海戰的主要焦點,是許多國家通往勝利的傳統途徑。但是,潛艇對商船運輸的補給品和原材料發動的魚雷攻擊,與大口徑炮彈一樣,也可能摧毀一個國家的戰爭能力。敵方飛艇和飛機突然出現在空中,傾瀉致命炸彈的想法,是平民和軍事策劃者心中一個巨大的因素。但是,這些襲擊造成的心理恐慌遠遠超過了其實際結果。

以下是來自1913年大眾科學檔案館的一些軍事技術掠影。1914年,競爭對手將在一場被稱為“為文明而戰的偉大戰爭”的戰爭中成為對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