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查德首都發生槍戰,肯亞發生騷亂,辛巴威通貨膨脹失控,但總體而言,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狀況比幾年前要好。世界銀行最近報告稱,非洲大陸的這一地區在2006年經歷了5.6%的可觀增長率,並且從1995年到2005年的增長率高於之前的幾十年。世界銀行謹慎評估認為,該地區可能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
發展經濟學家仍然面臨一個首要問題,即這種上升勢頭是否會持續下去,以便非洲人能夠透過發展擺脫貧困,目前該地區近7.44億人口中約有40%的人每天生活費不足一美元。如果更仔細地審視這種樂觀情緒,可能會發現它只是曇花一現,因為幾十年來一直存在著破壞性的經濟波動模式。
增長的爆發被劇烈的衰退所打斷,以至於這些國家從1975年到2005年根本沒有增長。“實際上,非洲國家在經濟繁榮時期與亞洲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速度一樣快,但之後它們會經歷增長崩潰,”世界銀行高階經濟學家豪爾赫·阿爾巴切評論道。“如何防止崩潰可能與促進增長同等重要。” 他指出,如果這些崩潰沒有發生,撒哈拉以南非洲48個國家的每個公民的國內生產總值水平將提高三分之一。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世界銀行1月份釋出的題為《非洲近期的增長是否穩健?》的研究報告,防止下一次崩潰的先決條件尚未到位。始於1995年的增長期,特別是受中國需求推動的大宗商品繁榮所驅動,可能無法持續,因為經濟基本面——新投資和遏制通貨膨脹的能力等因素——仍然缺失。 銀行11月份的一份報告得出結論,該地區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以鼓勵投資者將目光投向非洲,尋找下一個班加羅爾或深圳。
對於石油和其他資源豐富的撒哈拉以南國家來說,繁榮時期甚至可能破壞建立健全經濟措施的努力。 1月份的報告指出,從1996年到2005年,隨著經濟加速增長,治理措施(如政治穩定性、法治和腐敗控制等因素)實際上惡化了,特別是對於那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而言。
對波動性問題最深刻的分析可能來自牛津大學非洲經濟學資深專家保羅·科利爾,他也是最近出版的《最底層的十億人》一書的作者。他倡導美國和其他國家在制定對非政策時可以採取的一系列方案。 這些方案包括修訂後的貿易措施、更合理分配的援助以及在某些情況下持續的軍事幹預,以避免他所認為的世界最貧困人口(主要在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甚至包括印度和中國等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迅速擴大的差距。
科利爾認為,治理不善是各國未能利用繁榮帶來的意外收入的主要原因。 此外,他補充說,民主政府往往會使繁榮後的局面變得更糟。“民主制度本應約束政府妥善管理這些資源繁榮,但實際情況是,資源收入腐蝕了民主的正常運作——除非你透過充分的制衡來阻止[它們]腐蝕民主的正常運作,”他在紐約卡內基委員會1月份的一次談話中說道。
科利爾倡導非洲國家建立一系列標準和規範以加強政府,其中一項是用拍賣取代賄賂來分配礦產權,另一項是對出口收入進行充分徵稅。 他引用了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例子,該國2006年礦產出口收入為2億美元,但國庫僅收取了8.6萬美元的特許權使用費。 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在這些方面做對了,“它就會發展。 如果它做錯了,它就不會發展。”
為了鼓勵改革,科利爾建議八國集團同意接受這些措施,將其作為跨國公司在非洲開展業務的自願準則——例如,公司只能透過國際核查小組監督的拍賣簽訂新合同。 這樣的協議將效仿所謂的金伯利程序(該程序有效地削弱了血鑽貿易)和採掘業透明度倡議(政府必須向其公民報告其從自然資源銷售中獲得的收入)。
他說,這些措施比提高援助水平更重要,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傑弗裡·D·薩克斯和博諾等名人活動家則強調了援助水平的重要性。 科利爾指出,安哥拉獲得了數百億美元的石油收入。 “無論它獲得的援助多幾億美元還是少幾億美元,實際上都是次要的,”他堅持認為。 最終,強硬的處方可能比博諾或安吉麗娜·朱莉前往達爾富爾或達沃斯進行訪問更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