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持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小鳴禽不會從蛋裡出來就會完美地唱歌。它們一開始發出咿呀學語的聲音,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完善其曲調。人類嬰兒在學習說話時也遵循類似的發展路徑。因此,科學家們經常將人類語言的習得與鳥鳴的習得進行比較。但是,人類和鳥類在聲音發育機制上是否相同,這是一個很少有研究解決的問題。為此,新的研究應該能提供有益的見解。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本週線上發表的一份報告,咿呀學語的人類嬰兒對來自母親的社會線索的反應方式與鳥類幼雛非常相似。
先前為理解嬰兒如何學習說話所做的努力都集中在模仿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在這項新工作中,富蘭克林與馬歇爾學院的心理學家邁克爾·H·戈爾茨坦 (Michael H. Goldstein) 和他的同事們將注意力轉向了八個月大的嬰兒和他們母親之間的社互動動。研究人員指示母親們在 30 分鐘的玩耍過程中,在回應嬰兒的咿呀學語時,以特定的方式行動。“母親們並沒有改變她們說話的方式,而是改變了她們是否觸控或對嬰兒微笑,”印第安納大學的團隊成員梅雷迪思·韋斯特 (Meredith West) 解釋道。研究人員發現,就像鳴禽幼雛一樣,嬰兒記錄了發聲的社會後果,並相應地調整了他們的咿呀學語。
韋斯特將這些發現描述為首次表明“嬰兒會根據社會反應——不是聲音,而是視覺——透過使用更成熟的聲音來改變他們的發聲方式”。戈爾茨坦評論道:“這個專案表明,母親的行為和嬰兒的感官能力相互作用,從而促進了更高階的嬰兒行為的發展。它表明,社會學習是聲音發育的關鍵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