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追蹤美洲獅數量反彈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美洲獅幾乎從美國西部和加拿大消失。這種也被稱為美洲獅或山獅的北美最大的貓科動物,在20世紀初幾乎被牧場主和獵人消滅殆盡。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新的保護法案下,美洲獅的數量有所反彈。為了弄清楚這些重新出現的貓科動物來自哪裡,科學家們求助於一種病毒。

生物學家羅曼·比克和他在蒙大拿大學的同事們從蒙大拿州和懷俄明州以及加拿大艾伯塔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352只被捕獲或被殺的美洲獅身上採集了血液樣本。然後他們分析了這些遺傳資訊。儘管樣本來自相隔600多英里的動物,但該團隊發現這些貓科動物之間幾乎沒有區別,因此也無法揭示它們的遷徙歷史秘密。

但研究人員還測試了貓免疫缺陷病毒(FIV)的痕跡——一種顯然良性的傳染性病原體,在密切接觸的貓科動物之間傳播——發現28%的美洲獅攜帶某種形式的病毒。事實上,他們在98只不同的美洲獅身上檢測到了八種不同的病毒株,每種病毒株都與特定的地理範圍相關。透過繪製這些範圍,生物學家確定了美洲獅是如何擴散出去重新佔領它們的祖先棲息地的。他們還確定,這八種病毒的最後共同祖先存在於20到80年前的某個時間,這在FIV目前的生物多樣性與其宿主種群的興衰之間建立了強有力的聯絡。某些病原體在人類中的傳播已被證明反映了我們人類自身的遷徙;現在,比克和他的同事們發現,美洲獅的情況也是如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技術可能被證明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因為任何被充分理解的宿主和寄生蟲都應該揭示類似的資訊。這可以讓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瞭解其他物種對人類侵蝕壓力的反應。“由於人類活動,自然種群和生態系統目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變化,”比克及其合作者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寫道。“具有同樣短的時間尺度的分子標記對於試圖理解和緩解這些變化的研究人員來說將具有越來越大的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