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屍檢曾經是一種常見的醫療程式,但現在正逐漸被淘汰。在 1970 年代,美國近 20% 的死亡案例都進行了屍檢。到 2007 年,這一比例已降至所有死亡案例的 8.5%,因疾病導致的死亡案例中僅佔 4.3%。
屍檢數量下降的原因已得到充分證明。屍檢會揭示醫療失誤,使醫生和醫院感到不安。醫療保險和私人保險不報銷這些程式的費用,因此家庭必須全額支付。而且,在美國這個日益多樣化的國家,一些宗教的成員,例如正統猶太教或伊斯蘭教,反對在死後解剖遺體。
然而,屍檢是確認或質疑醫學和執法行為的一種歷史悠久且可靠的工具,因此病理學家一直在尋找可行的替代方案。受到技術快速進步的啟發,一些國家的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醫學影像——特別是 MRI 和 CT 掃描——是否可以替代更傳統的“虛擬屍檢”。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病理學訪問副教授伊麗莎白·伯頓說:“到目前為止,調查結果好壞參半。” 她說,虛擬屍檢“更適合檢查創傷、戰時損傷和結構缺陷。但是,當您開始研究腫瘤、感染和慢性病時,它就沒那麼好了,我懷疑它永遠也不會更好。”
經過大約十年的研究,支持者承認,各種困難——包括高成本、爭奪影像機器的使用權以及該技術的一些固有侷限性——可能會阻止虛擬屍檢完全取代傳統的手工屍檢。然而,新技術正在回答傳統屍檢無法解決的死因問題,並正在避開宗教異議。透過加強醫學教育和提出改進急救的建議,虛擬屍檢也在幫助活著的人。
法醫前沿
屍檢影像最初是法律調查中的一種實驗室技術。解剖通常會破壞組織,但瑞士伯爾尼的一個研究小組認識到,影像技術的進步將使他們能夠在儲存證據的同時深入觀察組織。在 2000 年代初期,他們將 MRI 和 CT 掃描與計算機輔助 3D 重建相結合,以證明難以處理的案件的死因,其中包括溺水、汽車燃燒事故以及頭部和麵部嚴重受傷。
他們的流程被命名為“virtopsy”(虛擬屍檢),激發了人們對將屍檢影像應用於其他形式的創傷性損傷的興趣。自 2004 年以來,美國軍方對每位在武裝部隊擁有專屬管轄權的地區喪生的軍人遺體進行了 X 射線和 CT 掃描——不僅在國外的戰場上,而且在美國基地也是如此。武裝部隊法醫鑑定系統首席副法醫 Edward Mazuchowski 說,影像“是傳統外部和內部屍檢的輔助手段”。“它使我們能夠識別任何存在的異物,例如彈丸。X 射線可以為您提供不透射線或金屬物體的邊緣細節,因此您可以區分物體可能是什麼,而 CT 因為是三維的,所以可以顯示物體在體內的位置。”
除了分析死因外,虛擬檢查還有助於評估現場醫療護理的準確性。透過影像,檢查人員可以檢測醫療裝置(例如呼吸管和可以為塌陷的肺減壓的長針)是否按預期發揮作用或效果不佳。這些分析促進了改進,例如延長針頭以確保它們能夠穿透士兵堅實的肌肉,以及重新設計防彈衣以防止簡易爆炸裝置以不可預測的模式散佈的彈片。
虛擬屍檢也已進入民用法醫學領域。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自 2005 年以來,屍檢 CT 掃描一直是死亡法律調查的一部分。在美國,至少有兩個州的法醫辦公室,即新墨西哥州和馬里蘭州,常規使用它。馬里蘭州辦公室的首席法醫 David Fowler 表示,CT 掃描應用於大約一半的屍檢,每年約 2,000 例病例。他說,影像已被證明對於“兒科病例、機動車碰撞和溺水”非常寶貴,並且在解剖會破壞證據的情況下揭示了死因,例如在創傷或透析過程中吸入血管的空氣以及椎動脈的運動損傷,椎動脈蜿蜒穿過頸部的骨骼。
在醫院中,其價值似乎更加複雜。英國和荷蘭的研究小組在 2009 年進行了兩項研究回顧,發現虛擬屍檢的準確性差異很大,具體取決於死者是嬰兒、兒童還是成人,以及死因是創傷還是感染性或慢性疾病。
今年 1 月,德國重症監護病房患者進行的一項研究比較了生前做出的診斷與 47 名患者的傳統和虛擬屍檢結果,以及另外 115 名因家屬拒絕標準屍檢而僅進行虛擬屍檢的患者的結果。虛擬屍檢證實了 88% 的生前診斷,與傳統屍檢 93% 的確診率相差不遠。儘管虛擬屍檢往往會遺漏致命的心臟病發作和肺部及主要血管中的血栓,但傳統屍檢也並非完美無缺:它們遺漏了重要的骨折、心臟周圍的液體和肺塌陷。
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中心的內科專家、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多米尼克·維奇曼表示,大量拒絕屍檢的案例突顯了一種虛擬屍檢至關重要的情況:死因不明,但標準屍檢違反宗教規則的案例。
儘管沒有人儲存比較記錄,但美國虛擬屍檢經驗最豐富的機構可能是馬薩諸塞州總醫院,自 2010 年以來,在 Mannudeep Kalra 的指導下,該醫院已進行了 125 多例手術。他說,虛擬屍檢有助於確定明確的死因,例如空氣栓塞。他說,其最大的明顯缺點——未能識別心血管疾病——很容易解釋:沒有迴圈來移動對比劑,對比劑可以從內部照亮血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幾個研究小組正在考慮使用心肺機或類似的泵。
擺上桌面
麻省總醫院是哈佛醫學院的教學醫院,也是投資最新一代屍檢影像技術的眾多學術醫療中心之一:虛擬屍檢臺——本質上是一個巨大的 iPad——可以將掃描資料轉換為 3D 動畫影像,醫生可以使用手勢逐層“解剖”該影像。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使用瑞典公司 Sectra AB 製造的虛擬屍檢臺,而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購買了矽谷公司 Anatomage 製造的屍檢臺。
虛擬屍檢更廣泛應用的最大障礙是裝置和人員的成本。虛擬屍檢臺價格昂貴;Anatomage 的成本為 60,000 美元。用於 MRI 和 CT 掃描的掃描器價格為數十萬美元,但大多數醫療中心已經擁有這些裝置。真正的挑戰是如何支付技術人員的費用,因為屍檢——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都不是報銷程式。
肯塔基大學醫學院的病理學教授格雷戈裡·戴維斯說:“我認為補償將成為限制因素。” 他指出,醫院放射科已經安排了大量付費患者的預約,日程安排非常繁忙。建立虛擬屍檢計劃通常需要工作人員和教職員工在標準工作時間之外工作,並獲得稀缺的撥款或捐贈他們的時間。
鑑於這些成本問題,放射科醫生可能不會取代病理學家成為死因的最終仲裁者。儘管如此,許多病理學家認為虛擬屍檢是傳統屍檢的重要輔助手段。由此產生的影像,無論是呈現在 Anatomage 上還是筆記型電腦上,都可以為醫學生提供他們迫切需要的東西:參與一項正在消失的實踐的機會。Anatomage 將其工作臺推銷為一種教學工具,使學生能夠練習外科手術和長時間的解剖技術,而這些技術以前需要屍體。
戴維斯說:“現在做的屍檢太少了,以至於許多醫學生畢業時從未見過屍檢。” “然而,在醫學領域,屍檢是我們擁有的最強大的質量控制技術,也是我們對許多疾病和損傷了解如此之多的原因。使用影像技術可以重新喚起人們對屍檢的熟悉,這絕對是值得的。”
大眾科學線上
在 ScientificAmerican.com/nov2012 上評論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