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啟動大規模戰爭死難者身份識別工作

世界最大規模系統性身份識別專案將採用智慧 DNA 檢測技術

奠邊府軍事公墓

為寺廟或學校挖掘地基,在稻田中收割水稻:在衝突結束 40 年後,越南戰爭遇難者的腐爛遺骸仍然以這些方式被發現。現在,一項工作已經開始,它將使用智慧 DNA 技術來識別據信仍然失蹤的 50 萬或更多越南士兵和平民的遺骸。

這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身份識別工作;只有 20 世紀 90 年代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武裝衝突中 20,000 多名遇難者的身份識別工作與之接近。

“當我在那裡擔任醫療兵時,我 21 歲,我從未想到這樣的專案會成為可能,”越南退伍軍人、基因組學先驅、加利福尼亞州拉荷亞 J. 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負責人克雷格·文特爾說。“我們過去認為屍體數量只是統計資料——現在,幾十年後,或許有可能為他們命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儘管美國已經遣返並識別出大部分戰爭死難者,但越南迄今為止僅使用過時的技術識別出數百人。然而,越南人民仍然渴望獲得家人的遺骸。

幾年前,政府回應了他們的困境,並要求河內的先進國際股份公司 (AIC) 調查最佳處理方法。 AIC 諮詢了德國漢堡的醫療診斷公司 Bioglobe,瞭解如何裝備越南實驗室並培訓他們的科學家。 2014 年,越南政府宣佈向該專案投資 5000 億越南盾(2500 萬美元),並表示將升級其現有的三個 DNA 檢測中心。

越南科技翰林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南海說,這是個好訊息,該研究所是第一個升級 DNA 檢測實驗室的主辦方。他說,在 20 世紀 90 年代,他的研究所提出了識別失蹤人員的計劃。然而,“由於當時環境困難”,這些計劃未能實現。

上個月,政府與 Bioglobe 簽署了一份培訓和諮詢合同,這將使測序工作得以開始。

Bioglobe 執行長沃爾夫岡·霍普納說:“技術挑戰相當大,但可以解決。”霍普納為越南制定了提案。在該國炎熱潮溼的氣候中,在淺墳中埋藏了幾十年的骨骼中的 DNA 很可能已嚴重降解。此外,來自土壤微生物的汙染物可能會抑制科學家用來擴增少量剩餘 DNA 至可分析水平的酶。霍普納補充說,由於涉及大量骨骼,這項工作需要高效地完成。

霍普納的提案使用了德國生物技術公司 Qiagen 的試劑盒,這些試劑盒旨在在處理舊的、埋藏的骨骼等困難來源時儘可能多地保護和揭示 DNA,並且也適用於自動化“高通量”流程。

識別過程包括將骨骼樣本研磨成粉末並化學分解其細胞。在擴增之前,DNA 在密封的 Qiagen 試劑盒中提取,該試劑盒包含用於洗掉可能抑制該過程的物質的化學物質。然後,另一個 Qiagen 試劑盒針對大量基因組標記檢查擴增的 DNA,以建立樣本的 DNA 譜。該試劑盒還可以檢測抑制劑是否仍然存在。

如果抑制劑被證明難以去除,則將使用國際失蹤人員委員會 (ICMP) 運營的經驗豐富的法醫實驗室最佳化的較慢、更復雜的手動方法分析樣本。該實驗室位於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首都薩拉熱窩,領導了識別 20 世紀 90 年代衝突中喪生人員的工作,其中包括 1995 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中近 8,000 人。

培訓開始
ICMP 也將在培訓越南科學家方面發揮作用。張的實驗室下個月將派遣六名科學家參加為期三個月的計劃。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將在漢堡專注於 DNA 檢測,但他們也將在 ICMP 實習,學習識別的其他關鍵方面:如何在從亂葬崗挖掘骨骼時避免混淆來自不同骨骼的骨骼,或者如何在骨骼中尋找可能有助於識別的線索,例如身高或性別的指示。

ICMP 實驗室負責人托馬斯·帕森斯說,從斯雷布雷尼察受害者約 80% 的骨骼中提取有用的 DNA 水平是可能的。他說,越南的骨骼在地下埋藏的時間更長,並且處於更具破壞性的氣候中,但高度最佳化的方法和仔細選擇骨骼樣本將有所幫助。

越南專案還需要來自家庭成員的參考 DNA,以便與受害者的骨骼 DNA 進行比較。它計劃開展一項外展計劃,呼籲人們捐贈唾液樣本以建立參考資料庫——但這並非易事。許多戰爭受害者可能死時太年輕而沒有孩子,他們的父母也可能已經去世,因此參考樣本將不得不來自 DNA 相似性較低的遠親。“這就是為什麼使用比正常更大的標記集進行 DNA 分析尤為重要的原因,”霍普納說。

外展計劃還將呼籲人們提供有關骨骼可能埋葬地的資訊。與波斯尼亞的情況不同,在波斯尼亞,調查人員有時可以使用衛星影像來識別亂葬崗,越南的工作將依賴於證人報告以及常識和軍事知識。

張說,一旦所有三個政府 DNA 檢測中心都升級完畢(可能在 2017 年之前),它們每年總共能夠識別 8,000 至 10,000 人。他還預計,DNA 專案將改善越南的科學文化。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首次發表於 2016 年 1 月 12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