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用於對抗食源性疾病的疫苗

旨在補充常識性措施,以減少由食物中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帶來的健康和經濟損失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新資料,2010年食源性病毒、細菌和原生動物導致了約5.82億例腸道感染和351,000人死亡。

該機構於4月2日釋出了這些資料,建議採取常識性措施,以減少食物中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和化學物質引起的疾病帶來的健康和經濟損失。這些步驟包括改善基本衛生條件、建立政府跟蹤食源性疾病病例的能力,以及確保衛生工作者接受培訓並配備治療病人的裝置。

現在正在加速努力,透過開發針對一些常見食源性微生物的疫苗來補充這些策略。總部位於日本大阪的製藥公司武田正在進行針對諾如病毒的潛在疫苗的II期臨床試驗,此前研究人員證明了其對幾種常見病毒株的有效性。自2007年以來,位於華盛頓州西雅圖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已承諾投入5000萬美元,用於一個旨在開發針對兩種食源性細菌(志賀氏菌和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ETEC))的疫苗的聯盟。該基金會計劃在2018年之前在該專案上再花費6400萬美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表明,疫苗接種可以產生即時的、具有成本效益的結果,並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力,而衛生專案則更難廣泛實施,並且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取得適度的改善。

“我們需要疫苗來補充水和食物衛生行為的改變,”位於華盛頓州西雅圖的非營利性全球健康組織PATH的衛生經濟學家Deborah Atherly說。

針對腸道(或“腸道”)疾病的疫苗正處於不同的開發階段。武田是多家針對諾如病毒的公司之一,其疫苗進展最快。這種微生物在困擾遊輪度假者時會成為頭條新聞,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諾如病毒引起腸胃炎,這是一種腹瀉疾病,每年導致100多萬人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2010年,其中35,000例死亡來自透過食物傳播的諾如病毒。

一些針對食源性疾病的疫苗已經在使用中。世界衛生組織在審查了該疫苗在接種後一年內可有效預防該疾病高達90%的證據後,於2013年將一種針對引起腸胃炎的輪狀病毒的疫苗新增到其推薦的免疫接種清單中。該機構估計,2008年全球約有45.3萬名兒童死於輪狀病毒。

對於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微生物來說,開發食源性疾病疫苗的經濟效益相對清晰。例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估計,一種諾如病毒疫苗每年可以避免美國100萬至220萬例疾病病例。該機構表示,如果該疫苗的有效期為兩年,則可以節省高達21億美元的治療費用。

但對於在發達國家不常見的疾病,很難說服企業或政府花錢進行疫苗開發或擴大現有疫苗的使用。一些研究人員希望更多的資料——例如最新的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這是該機構為期九年的監測專案的首批資料——可以調動對相關疫苗開發的支援。

“看到這些被低估的疾病的成本以及它們的傳播方式的資料,將向各國和公司發出強烈訊號,讓他們關注這些疾病,”華盛頓特區智庫疾病動態、經濟學與政策中心的衛生經濟學家拉馬南·拉克希米納拉揚說。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5年4月7日首次發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