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疫苗轉換以根除剩餘的小兒麻痺症疫區

透過注射而非口服方式接種的滅活病毒疫苗可能是全球根除小兒麻痺症的關鍵

在一個溫暖的十二月早晨,日出時分,Janila Shulu 的團隊已經出現在奈及利亞北部卡杜納市一個以穆斯林為主的貧困社群 Ungwan Rimi 的土路和小巷中。三名女性衛生工作者在一位社群領袖的陪同下,挨家挨戶地奔走,將幾滴小兒麻痺症疫苗擠入她們能找到的所有幼兒口中,甚至包括在街上路過的兒童。下午 1 點,在接種了數百劑疫苗後,她們結束了當天的工作——這是一個為期五天的全國性行動的第一天。

這類運動是全球推動根除小兒麻痺症的支柱,但本月,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 (WHO) 提議將疫苗接種策略從口服疫苗轉變為可能需要在診所進行注射的疫苗。專家表示,這種轉變對於清除最後剩餘的小兒麻痺症疫區是必要的,但這在卡杜納市等醫療保健服務匱乏的地區提出了挑戰。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流行病學家 Nicholas Grassly 說,新政策是朝著根除疾病邁出的重要一步,但實施起來將很困難。“關於它是否能夠實現,存在一些很大的不確定性,”他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Jonas Salk 因在 1955 年研製出第一種小兒麻痺症疫苗而備受讚譽,這是一種含有滅活病毒的注射疫苗,但他的競爭對手 Albert Sabin 稍後研製出的口服活疫苗是全球根除小兒麻痺症行動的主力。這項始於 1988 年並由世衛組織協調的公私合作專案迄今已耗資約 80 億美元。Sabin 疫苗由三種活但已減毒的小兒麻痺症病毒株組成。它價格低廉且易於管理,非常適合需要數萬名受過最少培訓的工作人員參與的全國性運動。

但 Sabin 疫苗中的活病毒可能會恢復為致病形式,尤其是在免疫力未普及的人群中。自 2005 年以來,奈及利亞北部一直在與此類疫苗衍生疫情作鬥爭,而去年巴基斯坦也爆發了一起(參見 Nature 485, 563; 2012)。

在 1 月 4 日的公告中,世衛組織呼籲逐步淘汰含有 2 型小兒麻痺症病毒株(Sabin 疫苗毒株之一)的口服小兒麻痺症疫苗——可能在短短兩年內完成。2 型野生病毒形式已在全球範圍內被消滅,但該毒株的疫苗衍生形式仍在奈及利亞和鄰國傳播。口服小兒麻痺症疫苗接種將繼續進行,但將使用一種疫苗,該疫苗僅能預防另外兩種仍在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以野生形式傳播的小兒麻痺症病毒型別。

與此同時,該政策還呼籲儘快引入口服疫苗的老對手:滅活的 Salk 疫苗。世衛組織的疫苗學家 Roland Sutter 說,這種疫苗的成本是口服疫苗的十倍以上,並且需要訓練有素的衛生工作者來管理。但它沒有引起小兒麻痺症的風險。衛生工作者希望透過給兒童接種可預防所有三種亞型小兒麻痺症的滅活疫苗,逐步消除疫苗衍生疫情。

“你必須有一個過渡期”,在此期間口服和滅活疫苗都使用,“因為如果你突然停止使用口服疫苗,你就會爆發疫情”,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病毒學家 Vincent Racaniello 說。一旦剩餘的野生小兒麻痺症型別被清除,世衛組織將逐步淘汰所有口服小兒麻痺症疫苗。

Sutter 說,滅活小兒麻痺症疫苗的高成本仍然是該計劃的一個重大障礙,該計劃依賴於將成本從目前的每劑 2 美元以上降低到 50 美分以下。他說,透過加入佐劑來增強免疫反應,以及將疫苗皮下注射而不是肌肉注射,可能有助於降低所需的劑量並降低成本,新型疫苗也可能做到這一點。

Grassly 說,衛生基礎設施是另一個巨大的障礙。在診所而不是挨家挨戶地提供疫苗接種將對奈及利亞構成挑戰,奈及利亞是世界上常規免疫接種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不到 50% 的兒童接受完整的兒童疫苗接種計劃,而在奈及利亞北部部分地區,這一數字約為 10%。

巴基斯坦卡拉奇阿迦汗大學的免疫專家、世衛組織釋出新疫苗接種政策的委員會成員 Zulfiqar Bhutta 說:“作為一個全球社群,我們必須在整合小兒麻痺症和常規免疫接種方面做得更好。”他認為最終轉向滅活疫苗是使根除小兒麻痺症與常規免疫接種相一致的機會。“我們本應早點這樣做,”他說。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 2013 年 1 月 14 日首次發表

Ewen Callaway is a senior reporter at Nature.

More by Ewen Callaway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