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移植已促成數十名嬰兒的誕生

子宮移植正變得越來越普遍,為患有某些健康問題的人們開啟了懷孕和為人父母的可能性

Paper rendering of human uterus

Carol Yepes/Getty Images

對於那些患有嚴重的子宮異常(包括先天性子宮缺失)或子宮受損或切除的人來說,生育孩子的選擇長期以來僅限於妊娠代孕(在許多國家/地區屬非法)或收養。但最近的進展使得從活體或已故捐贈者移植子宮成為可能,並且使該子宮能夠孕育健康的胎兒。

自從十多年前首例成功的人體子宮移植手術以來,全球已進行了 100 多例此類手術,其中約一半促成了活產。該手術仍處於實驗階段,對捐贈者和接受者都存在風險,但它正日益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生育親生子女的希望。

研究人員表示,在這些移植手術普及到所有可能需要的人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大約每 500 名育齡婦女中就有一人患有某種形式的子宮相關不孕症,大約每 4,000 至 5,000 名出生時被指定為女性的人中就有一人天生沒有子宮。其他人則天生患有子宮異常,或在分娩期間或因子宮癌而遭受損害。但這些人群中的許多人仍然擁有功能正常的卵巢和卵子。

2003 年,研究人員進行了成功的小鼠子宮移植,併成功產下幼崽。然後,他們轉向更大的動物,包括綿羊、豬和非人靈長類動物

現代史上首例人體子宮移植於 2000 年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捐贈者為活體,但未獲成功。2011 年,土耳其的外科醫生移植了已故捐贈者的子宮,但直到九年後才成功懷孕或活產。從 2012 年到 2013 年,瑞典哥德堡大學的一個團隊進行了九例移植手術,子宮來自活體捐贈者(其中大多數是接受者的母親或其他親屬)。2014 年,第一個孩子透過其中一項手術出生;他最近滿 10 歲,並且狀況良好。

“當我們對九個人進行試驗時,我希望其中兩到三個人能生下孩子。現在有六個人懷孕並分娩,總共九個嬰兒,”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學院婦產科教授馬茨·布蘭斯特羅姆說,他領導了早期動物子宮移植研究和瑞典的首次人體試驗。“因此,該試驗的成功率遠高於我的預期。”

此後,世界各地的臨床中心進行了更多此類移植手術。德克薩斯州貝勒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最近在JAMA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評估了20 名接受子宮移植的患者。所有患者年齡都在 20 歲至 40 歲之間,患有子宮性不孕症,並且至少有一個功能正常的卵巢。18 名捐贈者是活體,2 名是已故者;17 名活體捐贈者不認識接受者,但只是選擇捐贈子宮,並且所有捐贈者都經歷過懷孕。在 20 名接受移植的人中,有 14 人手術成功,並且所有 14 人隨後都成功懷孕並活產。

“當我們 2016 年開始 [貝勒研究] 時,那時我們做了第一批手術——我們在開始時確實遇到了困難,”JAMA研究的合著者、貝勒大學醫學中心子宮移植醫學主任莉莎·約翰內森說。約翰內森說,最初的幾例移植手術在一週內失敗了(她也是瑞典團隊的成員,該團隊在動物身上進行了首次成功的移植)。“在前 10 名患者中,我們 [在貝勒進行了移植],我們有 5 例失敗,因此成功率為 50%。而在接下來的 10 例中,我們實際上只有 1 例失敗。因此,您可以看到,當您啟動一個專案時,會有一個陡峭的學習曲線。”

移植過程包括兩次手術:一次是子宮切除術,從捐贈者身上取出子宮和血管,另一次手術是將它們植入接受者體內。在後一種手術中,捐贈者的血管與接受者的血管相連。然而,接受者的輸卵管未與子宮相連。

接受者必須接受體外受精 (IVF) 才能產生有活力的胚胎。從接受者的卵巢中取出幾個卵子,然後在體外用來自伴侶或精子捐贈者的精子受精,並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培養幾天。移植幾個月後,可以將胚胎轉移到接受者的子宮中。如果懷孕成功並持續到足月,則透過剖腹產分娩嬰兒。

對於接受者或活體捐贈者而言,移植手術並非沒有風險。存在常見的surgical dangers,例如感染、出血或血栓。接受者還面臨來自免疫抑制藥物的其他風險,他們必須服用這些藥物以防止免疫系統排斥外來器官;這些藥物會使人們更容易感染或患癌症,並可能導致腎臟損害。由於這種長期危險,移植的子宮在一次或兩次懷孕後會被手術切除。

對於捐贈者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腹部手術。雖然沒有永久性併發症,但一些捐贈者的膀胱或輸尿管受到了損害。一些移植中心(例如瑞典的移植中心)一直在尋找接受者的親屬作為捐贈者,通常是該人的母親,因為親屬可能比陌生人對捐贈具有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

已故捐贈者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案,但存在權衡。接受者必須等到有血型或組織型別匹配的捐贈者可用,然後必須立即進行手術,因此無法提前安排。此外,來自已故捐贈者的器官可能在因其死亡而切斷血液流動時遭受損害,並且涉及它們的移植手術的成功率可能略低於來自活體捐贈者的器官。

沒有證據表明移植手術或藥物會影響發育中的胎兒,並且到目前為止,從移植子宮出生的兒童尚未顯示出與移植相關的任何健康問題,儘管還需要更長時間的隨訪研究。

子宮移植提供的不僅僅是懷孕的希望。聖保羅大學臨床醫院人類生殖科醫學主管丹尼·埃岑伯格說,許多人希望親身體驗懷孕和月經,他領導了已故捐贈者子宮移植,並促成了首例活產。

“我真的很想成為一名母親,”埃岑伯格的一位患者說,她成功進行了移植手術並活產。(此人要求匿名以保護隱私,他們的引述已從葡萄牙語翻譯成英語。)此人說他們沒有任何併發症,並且對該手術感到滿意。當被問及他們是否有什麼想讓人瞭解這個過程時,他們說:“這是一個可能的夢想,並且整個過程[感覺]安全,因為[手術團隊成員]都是非常棒的專業人士。”

不幸的是,子宮移植——像許多其他型別的移植一樣——非常昂貴,並且對於許多人來說仍然遙不可及。“這裡最大的目標是讓儘可能多的女性可以使用這項技術,因為現在仍然只有非常精選的人群才能獲得這項手術,”約翰內森說。“我希望每個來的女性——例如,十幾歲的女孩去看婦科醫生,他們發現她天生沒有子宮——我希望她可以選擇這條路,如果她想走這條路,這項技術對她來說是可用的。但目前還不是。”

儘管子宮移植仍處於某種實驗階段,但未來可能會使更廣泛的人群受益。專家表示,在變性女性身上成功進行這種移植並非不可能,儘管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這是否安全可行。(一位跨性別女性在 1931 年接受了首例已知的子宮移植,但她在三個月後死於併發症。)如果子宮移植患者有睪丸,這可能會導致胎兒暴露於睪酮,或者髖部比出生時通常被指定為女性的人更窄,那麼懷孕是否會受到不利影響,目前尚不清楚。然而,埃岑伯格說,“我相信這完全有可能。”

坦尼婭·劉易斯大眾科學負責健康和醫學的高階編輯。她為網站和印刷雜誌撰寫和編輯有關 COVID 到器官移植等主題的文章。她還在大眾科學的播客Science, Quickly中露面,並撰寫大眾科學的每週健康與生物學新聞通訊。她在大眾科學的八年多時間裡擔任過多個職位,包括健康編輯、助理新聞編輯和大眾科學 Mind的副編輯。此前,她曾為Insider、Wired、Science News等媒體撰稿。她擁有布朗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學位和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科學傳播學位。在 Bluesky 上關注她 @tanyalewis.bsky.social

更多作者:坦尼婭·劉易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