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鼠狐猴體重僅40克,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之一。它們體型微小,加上夜間樹棲的生活方式,使得追蹤和觀察它們變得困難。當時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攻讀研究生的Sarah Zohdy和她的同事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來研究這些小型狐猴的互動:他們追蹤它們的蝨子。
科學家估計,蝨子起源於至少1.3億年前,那時它們以長羽毛的恐龍為食,儘管現在它們幾乎生活在所有種類的鳥類和哺乳動物身上。它們往往具有很強的宿主特異性,這意味著它們只在一個物種或一組密切相關的物種上生活和進食。而且,為了讓蝨子繁殖和傳播,它們的宿主必須進行相當密切的接觸(就像許多父母知道的那樣,幼兒園教室裡的孩子們)。
在野生動物中,除非動物之間發生身體互動,例如摔跤、共同築巢或交配,否則蝨子很少更換宿主。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Zohdy和她的同事一直在馬達加斯加研究狐猴,使用陷阱來監測它們的活動。該團隊使用指甲油為鼠狐猴特有的蝨子物種Lemurpediculus verruculosus標記了獨特的顏色程式碼。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人員繼續捕捉狐猴並觀察它們的蝨子,看看是否有任何被標記的蝨子更換了宿主。
他們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記錄了14只動物(全部為雄性)之間的76次轉移,這段時間恰好是繁殖季節。研究人員推測,僅雄性之間的轉移很可能發生在爭奪雌性的戰鬥中。但也許更有趣的是,蝨子資料發現了13個新的社互動動,而陷阱未能預測到這些互動。其中一項發現是,狐猴的活動範圍比之前認為的要大:一些蝨子轉移發生在上次被捕獲地點相距600多米的狐猴之間。
這不是第一項使用蝨子來觀察更宏觀科學圖景的研究,但它是最早使用蝨子來研究活體野生動物行為的研究之一。該團隊希望他們的工作能夠展示這種技術的實用性。
本文以印刷版形式發表,標題為“蝨子不會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