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預計未來十年美國對核能的需求將趨於平穩,美國核工業的成敗將取決於其在海外建立夥伴關係的能力,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儘管如此,在這樣做的時候,它將不得不努力確保在任何核能取得立足之地的地方都實施嚴格的安全法規,否則將面臨國際舞臺上的公眾強烈反對。
這些是行業領導者和監管機構在昨天於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舉行的核能大會上發出的兩個主要資訊。演講者敦促他們的同事擁抱在中國、印度、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新興市場的機遇,即使低廉的天然氣價格和老化的反應堆群使人們對該資源在國內的未來產生懷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西屋電氣公司總裁兼營運長裡克·佩雷斯說:“我們正處在新興經濟體難以置信的需求的時代。“這不再僅僅是美國或日本的遊戲。”
他指出,“撥打 001 即可聯絡供應商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他指的是核供應鏈的全球化性質,零部件可能在日本製造,進口到中國,並由一家美國公司組裝。“我們掌握這一點的能力,分享相同的核道德,將成為我們後繼者的要求。”
與此同時,他告誡說,核電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將不可避免地帶來潛在的陷阱。隨著這項技術在新興世界獲得立足之地,像美國這樣已經建立了嚴格安全標準的國家將不得不付出雙倍的努力,以確保這些相同的標準在其他地方得到複製。
國家不再在真空中運作
佩雷斯說:“我們在歷史上發生過三起核災難,分別發生在三個國家:俄羅斯、美國和日本,”他指的是切爾諾貝利、三哩島和福島災難。“這些都是技術先進、技術精湛的國家。”
他指出,目前許多正在尋求核能的國家在嚴格監管方面的記錄較少。正如之前的災難教給行業的,一個大陸的災難會影響到全世界的行業。
日本最近發生的核災難之後立即顯現了這一事實。2011 年 3 月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堆芯熔燬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公眾對核能的強烈反對,促使德國開始逐步淘汰其核能力,並在美國引發了全行業的安全審查。
日本本身也關閉了其所有核設施,最後一座核電站於本月早些時候離線。
西屋電氣的佩雷斯說:“3 月 22 日,登陸的不止是基礎設施。“海嘯也波及到這裡。我們不能孤立。”
核能研究所 (NEI) 的傳播副總裁斯科特·彼得森說:“除了技術共享之外,還需要進行大量的最佳實踐共享”,該研究所正在舉辦本週的活動。“發達國家需要在場,同時發展中國家建立他們的安全和監管文化,因為當[發展中國家]運營這些工廠時,他們不會在真空中運營——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將影響整個核工業。”
在危機管理中吸取教訓
彼得森說,控制核災難的公眾影響本身就是該行業的一次學習經歷。
他說:“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的一件事是,我們必須公開透明——而且我們必須立即這樣做。” 福島災難發生後,NEI 立即與利益相關者和公眾分享了其對事件的瞭解。“我們找到了住在核電站附近的人們,並告訴他們,‘這是日本發生的事情,這是我們正在採取的步驟’”,以確保類似的事件不會發生在美國本土,他說。
他說:“我們在 BP 石油洩漏事件中吸取了很多教訓,瞭解了在設施發生危機後我們應該如何溝通。” “我們知道我們需要透過社交媒體與公眾互動,而且我們必須讓我們的技術專家出去用人們可以理解的語言解釋情況。”
他補充說:“最重要的教訓是,你必須搶先一步。”
民意調查似乎表明這種方法奏效了。在福島事件之前,約有 71% 的美國公眾贊成核能;熔燬事件發生後,這一數字降至 42% 的低點。然而,他說,僅僅一年後,贊成率又回升至近 61%。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Climatewire 許可轉載。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