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幻象

街頭藝術家以城市為畫布

我們城市的生命充滿了詩意和奇妙的主題。我們彷彿沉浸在奇妙的氛圍中;但我們沒有注意到它。 —查爾斯·波德萊爾,1846年

城市景觀是人類願望和夢想的體現。它們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體現了居住在那裡的人們的思想和心靈。古代城市的考古發掘,例如儲存完好的龐貝和赫庫蘭尼姆遺址,使我們遙遠的過去栩栩如生。如果我們能夠窺視未來,我們就會想知道我們的城市會變成什麼樣子,以瞭解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城市以迷人的方式捕捉著我們的想象力。藝術和民間傳說中充滿了神話般的和虛構的城市,從沉沒的失落之城亞特蘭蒂斯和黃金之城埃爾多拉多,到弗裡茨·朗的反烏托邦電影《大都會》,以及最近電影《盜夢空間》中埃舍爾風格的摺疊城市景觀。然而,我們無需求助於小說,也無需在空間或時間上遠行就能體驗到奇蹟。即使是最荒涼的功能性城市環境,也可能散佈著魔法和驚喜的碎片,以及挑戰我們對現實感知的幻覺“彩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日常的城市並非看起來那樣。通常,這只是視角問題。

幽靈形狀
幾位藝術家使用變形術,這是一種依賴於特定視角的透視法。通往天堂的幽靈樓梯和其他幾何圖形縈繞在觀察者心頭。然而,向側面移動幾步,剩下的只是碎片化的形狀。這些藝術品是格式塔心理學家稱之為良好連續性的感知組織原則的戲劇性例子:我們傾向於將暗示不間斷或連續線的視覺元素分組。神經科學家查爾斯·D·吉爾伯特和他在洛克菲勒大學的同事們發現了神經基礎。初級視覺皮層中的神經元被調整到特定的邊緣方向;例如,它們更喜歡水平線段或垂直線段。然而,你的大腦可以整合遠遠超出單個神經元邊界的資訊。事實證明,具有相似方向偏好的神經元透過在初級視覺皮層中長距離傳播的水平纖維連線。這些相似型別神經元之間的長程連線使你的心靈之眼能夠“看到”梯子而不是不連貫的形狀。

鬼屋
投影對映是一種新興的藝術表達技術,它為靜止物體(如大型建築物)提供了運動的幻覺。最終產品的 3D 效果同樣引人注目。透過向投影物件新增陰影和細微的尺寸變化,藝術家們誘發了一種強烈的深度和體積感,這是我們的視覺神經元無法抗拒的。這件作品由 Urbanscreen 製作,並投影在德國漢堡美術館當代藝術畫廊上,名為《如果房子會做夢會怎樣》。請在 www.urbanscreen.com/usc/41 觀看影片。

親愛的,我把體育場縮小了
我們從宏大轉向微小。透過數字後期處理進行的微縮模型偽造可以將擁擠的體育場變成一場桌上足球遊戲。在這項技術中,影像的一小部分被選中保持清晰,而其他區域則被模糊到不同程度,模擬了特寫攝影的淺景深。由此產生的影像看起來像是微型比例模型的照片,而不是真實的場景。

油漆隱形斗篷
有些幻覺使物體出現,例如漂浮的梯子和正方形。另一些則使物體消失。薩拉·沃森當時是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的學生,她在繪畫和影像製作課程中設計了一個壯觀的消失術。她給一輛舊斯柯達汽車進行了新的噴漆,使其隱形,使其像變色龍一樣融入背景。城市偽裝的極致。

比真人還大
藝術家豪爾赫·羅德里格斯-格拉達使用最小的材料——沙粒,創作了《期望》,這是巴拉克·奧巴馬的巨幅肖像,橫跨巴塞羅那海濱 2.5 英畝。從人眼水平來看,總統的肖像難以察覺,但從鳥瞰角度來看,這幅畫就栩栩如生了。沙畫——尤其是巨型沙畫——是一種點彩畫法,這種技法被喬治·修拉、保羅·西尼亞克和文森特·梵高等畫家使用,其中多個獨立點的並置創造了圖案和色彩陰影,只有從遠處才能顯現出來。只要視網膜上每個元素(顏料點、沙粒)的影像大小大致等於一個感光細胞的大小,這種幻覺就有效。我們的視網膜將世界視為感光細胞光點場,無論它們是否以這種方式繪製,這使得觀看距離對於我們對紋理的感知至關重要。木紋和其他紋理的精細細節只有在近距離時才可見,當它們直接落在我們的中央凹上時,中央凹是我們每個視網膜的中心區域,感光細胞密度最高。當我們走開時,我們的感光細胞無法分辨物體顏色或形狀的細微差異,因此影像的粗糙特徵主導了我們的感知。

兒童過馬路
變形透視的一個實際應用是道路書寫。諸如“兒童過馬路”之類的警告的異常拉長形狀使駕駛員在接近文字時能夠輕鬆閱讀它們。總部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安全意識組織 Preventable 已將這一概念推向極限,希望透過遊擊營銷活動改變駕駛員的態度。該組織 45 英尺長的幻覺畫作描繪了一個小女孩在繁忙的十字路口追逐球,在西溫哥華一所學校附近停留了一週。當司機接近影像時,女孩的形狀從大約 50 英尺外開始形成,並保持三維狀態又持續了 40 英尺。您可以在 www.preventable.ca/2010/09/shifting-attitudes-with-illusions 觀看影片。

(延伸閱讀)

  • Felice Varini:視角。拉爾斯·穆勒編輯,法比奧拉·洛佩斯-杜蘭撰文。拉爾斯·穆勒出版社,2004 年。

  • 人行道粉筆藝術家:朱利安·比弗的三維繪畫。朱利安·比弗。螢火蟲書籍,2010 年。

  • 3D 街頭藝術。比爾吉特·克羅爾斯。泰克圖姆出版社,2011 年。

  • 瀝青文藝復興:庫爾特·溫納的人行道藝術和 3D 幻覺。庫爾特·溫納。斯特林簽名,2011 年。

  • 人行道畫布:腳下的粉筆人行道藝術。朱莉·柯克-珀塞爾。福克斯教堂出版社,2011 年。

Susana Martinez-Conde 是紐約州布魯克林州立大學下州健康科學大學的眼科、神經病學、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她是普利茲馬獎獲獎作品《心智的詭計》(與斯蒂芬·麥克尼克和桑德拉·布萊克斯利合著)以及《幻覺的冠軍》(與斯蒂芬·麥克尼克合著)的作者。

更多作者:Susana Martinez-Conde

Stephen L. Macknik 是紐約州布魯克林州立大學下州醫療中心的眼科、神經病學、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他與 Susana Martinez-Conde 和 Sandra Blakeslee 合著了普利茲馬獎獲獎作品《心智的詭計》。他們的下一本書《幻覺的冠軍》將由大眾科學/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出版社出版。

更多作者:Stephen L. Macknik
SA Mind Vol 23 Issue 1本文最初以“幻象:城市幻象”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23 卷第 1 期(),第 15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312-15
© .